這位國民黨中央的核心人物,身兼十幾個重要職務,但平易近人,一點官架子也沒有。
他雖然在辦公室里忙得團團轉,但仍然抽時間熱情接待了葉劍英,問寒問暖,親切交談。
葉劍英作了自我介紹,轉達了張民達的意見。
他滿口答應,順手給王柏齡、鄧演達寫了一個便箋,介紹葉劍英去籌備處。
鄧演達、王柏齡、林振雄等一見葉劍英,像迎接親人一樣,把葉劍英包圍起來,七嘴八舌向他介紹籌備處的組成和分工情況。
急著要辦的事情很多,如草擬學校章程和服務細則;制定第一期學生教練計劃;選定和修繕校舍;聘請教職員;招考學生;其他還有購置圖書、器材,確定校服樣式,等等,也都需要很快操辦,一個個難題擺在面前,大家正忙得不可開交。
王柏齡特意引見葉劍英拜謁了蔣介石。
蔣介石聽王柏齡說葉劍英是他的得意門生,從上到下掃視一番,簡單問了問出身、履歷,連連點點頭說:“這個,好,好?!?/p>
王柏齡告訴葉劍英在籌備處給他當助手,主管教授方面的事。
葉劍英對這位頗為賞識和重用他的“尊師”相別數年不甚了解,相處久了,對他的所作所為有些看不慣,但在表面上,仍注意維持彼此的關系,不致破裂。
在葉劍英心目中,鄧演達與王柏齡相比,則完全是另外一種人。
很早以前,他就是孫中山的忠實追隨者,后來成為國民黨堅定的左派。
孫中山、廖仲愷十分器重他,曾想委任他主管教練部,但他自覺資淺才疏,極力推薦李濟深擔此重任。
他為人正直,威而不猛,嚴而有信,一絲不茍。
葉劍英很敬重他的品德才干,凡事多向他請教。
鄧演達也很欣賞葉劍英,兩個年輕的革命軍人始終保持著親密的友誼。
從1921年孫中山在桂林整軍到1924年創(chuàng)辦黃埔軍校,這一段革命歷史,葉劍英是個積極參與者,有切身的體驗。
他在回憶中,把這一段實踐活動看做是孫中山建軍思想的形成、發(fā)展和成熟時期。
對這段歷史,葉劍英是這樣評述的:“1921年至1924年是中山先生的晚年,也是中山先生一生思想的最高峰。
在建黨方面,中山先生堅決排斥了右派勢力,改組國民黨,制定了三大政策。
同時,根據過去的經驗,進行了建軍、建立根據地的工作。
“中山先生在這一段時期,根據過去幾十年革命的經驗及當前情況,了解到要想革命,非有革命的武裝不可,不能光靠暴動和運動舊軍隊倒戈的辦法。
因此,在桂林獨秀峰下開始了整軍。
“可是那個時期,主要是依靠個人的整軍方法,讓個人能接受革命思想,了解三民主義,還沒有從建立革命的軍事制度去保證它。
1922年,中山先生回到廣州后,根據自己研究的蘇聯革命經驗,以及和加倫將軍在一起研究了蘇聯建立紅軍的經驗之后,深深感到要實行革命非得有革命的軍隊不可。
這支革命軍不僅每一個成員具有革命思想,也必須有革命的軍事制度。
所以,后來下決心辦黃埔軍校,在軍隊中實行黨代表制度,建立軍隊政治工作制度,形成了中山先生那個時期的比較完整的建軍思想。”
九、為籌辦軍校四處奔走
籌辦軍校談何容易!擺在葉劍英面前的困難一個一個接踵而來。
就說軍校的校址吧,究竟放在哪里好?分歧不小,遇到許多麻煩。
當初,孫中山指定在黃埔島上辦校,但后來許多人不同意。
駐在廣東的各派軍事勢力差不多都有自己的軍事干部學校。
粵軍有江西講武堂,湘軍、贛軍、桂軍、滇軍也都有自己的講武學?;蜍姽賹W校,等等。
各派各系都主張在自己的勢力范圍內選擇一所學校加以擴充,反對重新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