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人民解放軍全面展開現(xiàn)代化、正規(guī)化建設。在推進這項工作的過程中,對我軍傳統(tǒng)的政治工作制度是否過時,一度在軍隊中曾有不同認識。毛澤東得知此事明確表態(tài):軍隊還是黨委集體領導下的首長分工負責制,我軍政治工作的傳統(tǒng)不能丟,軍政雙首長制不能變!
毛澤東在審閱《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時,親筆恢復了一句被刪掉的話:“政治工作是我軍的生命線”。
被稱作“生命線”的政治工作,既非攻守之道,也非謀略之策,而是人民軍隊獨有的治軍方略。毛澤東用兵如神,不僅在于他的戰(zhàn)爭指導藝術出類拔萃,更在于他統(tǒng)帥的軍隊是與其他軍隊迥然不同的人民軍隊。黨的宗旨注入了這支軍隊,賦予了這支軍隊的軍魂。這支軍隊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信念,因而能夠戰(zhàn)勝任何艱難困苦,壓倒一切強大敵人,一往無前,無敵天下。
翻開中國近代史,有槍就有勢,槍多就勢大,幾乎成了一個不變的定律。各種各樣的軍隊曾蜂擁登場,各領風騷。
談笑風生的毛澤東,揮斥方遒。他曾經(jīng)將中國近代軍隊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代的清末新軍和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軍完成了推翻清王朝的任務,卻淪為軍閥割據(jù)、魚肉民眾的武裝;第二代是國民黨建立的國民革命軍,也曾經(jīng)是一支革命的軍隊,后來又變成了蔣介石屠殺工農(nóng)、鎮(zhèn)壓革命的工具。
而以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為標志建立的人民解放軍,在中國政治、軍事舞臺上,增添了一支嶄新的武裝力量。這就是毛澤東所說的第三代軍隊,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
這支軍隊,也是產(chǎn)生于中國大地,成員多來自農(nóng)民,思想意識依舊沒有擺脫其固有的局限性。如何領導與改造這支軍隊,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新型人民軍隊”,當然成了最大問題。
深諳中國歷史與國情的毛澤東,對自己統(tǒng)帥的這支軍隊有著透徹的理解。要改造好這支軍隊,就必須讓其徹底擺脫農(nóng)民作為小生產(chǎn)者的狹隘意識。實現(xiàn)這一點,首先必須確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遠大的革命目標。毛澤東悟透了這番道理。
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剛剛遭受到挫折,急盼革命成功的官兵灰心喪氣,部隊中逃跑成風,5000人的隊伍到永新縣三灣村時,剩下不足千人,軍心渙散,幾乎已不戰(zhàn)自潰。
著名的“三灣改編”,就發(fā)生在一間普通的雜貨鋪——“泰和祥”雜貨鋪里,毛澤東將部隊縮編成一個團,并創(chuàng)造性地在部隊中建立起黨的領導和政治工作基本制度。班排設黨小組,營團建黨委,“支部建在連上”,連以上設黨代表,部隊一切重大行動,必須經(jīng)過黨組織集體討論決定,從而在政治上組織上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確立了人民軍隊“黨指揮槍”的鐵律。
從此,仍是這支破衣爛槍的隊伍,卻列隊整齊,目光炯炯。官兵知道了為誰打仗,懂得了為誰扛槍。黨的戰(zhàn)斗堡壘筑在了最基層,筑在了斗爭的最前沿。
井岡山斗爭,形勢異常艱苦,紅軍數(shù)度瀕臨絕境,但始終軍心不散,隊伍不垮,反而日益壯大,“支部建在連上”正是最根本的原因。
一支軍隊的改造,絕非朝夕之功。1929年,在紅4軍轉(zhuǎn)戰(zhàn)贛南、閩西時,又起爭論。
周繼強(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歷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當時到紅4軍擔任臨時軍委書記兼政治部主任的一位負責人,挑起了關于建軍原則的爭論。一些同志對重大決策由黨委、支部討論決定非常不習慣,認為黨委領導是“自上而下的家長制”,甚至把黨的領導說成是“書記獨裁”。部隊中極端民主化的錯誤傾向也很嚴重。
1929年6月22日,福建龍巖小城,紅4軍召開第七次黨代表大會,毛澤東在前委書記改選中落選,他離開了紅4軍,到了閩西特委。隨后召開的紅4軍“八大”仍未正確地解決問題。由于紅4軍中思想不統(tǒng)一,軍事上也吃了敗仗,許多同志這才認識到毛澤東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