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大維建立元首制
長達數百年的對外擴張和綿延數十年的羅馬內戰(zhàn)使羅馬遭到嚴重破壞,此時,人心思定,人們渴望安定與和平。公元前29年,屋大維從東方回到羅馬,向羅馬人民表明“和平時代的到來”。此舉立即贏得渴望和平安定的羅馬人民的擁戴。屋大維成為羅馬具有無限權力的唯一統(tǒng)治者。公元前30年,屋大維重新被確認為終身保民官;公元前29年,獲“大元帥”稱號;前28年,獲“元首”稱號(意為“首席元老”、“第一公民”);公元前27年,屋大維以退為進,在元老院發(fā)表長篇演說,宣稱自己要“放棄一切大權,只做一名普通公民”,這一舉動感動和征服了元老院。誠惶誠恐的元老院不接受屋大維放棄權力的建議,將他所交回的權力重新授予他,并授給他“奧古斯都”的稱號(意為“神圣”、“莊嚴”)。他還是執(zhí)政官、大祭司長等,所獲得的權力與榮寵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鑒于共和制度的影響以及維護共和傳統(tǒng)的勢力仍然存在,尤其是愷撒急于廢除共和制度的莽撞之舉而招致的殺身之禍,屋大維審時度勢,將自己精心建立起來的帝制籠罩在共和的外殼之下。事實上,奧古斯都總攬國家政治、軍事、司法、財政、宗教大權,在國家政權中的地位儼然一位專制君主。他以國家“首席元老”、“第一公民”的身份操縱國家大權,元首成為羅馬的最高主宰。共和時期的各種機構盡管存在,但已名存實亡。無論是元老院還是人民大會,都已成為奧古斯都手中的御用工具。這種元首制的實質事實上就是披著共和外衣的君主專制。因此,奧古斯都是羅馬帝制的開創(chuàng)者。奧古斯都建立的元首制并非一種定型的政體,它實際上是共和制向君主制的過渡。
元首制奠定了羅馬帝國500余年的帝業(yè)基礎。為了強化統(tǒng)治,奧古斯都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使羅馬順利完成由共和向帝制的轉變。為了使元老院成為毫無實權、完全聽命于自己的工具,他一方面提高元老院的政治地位和社會榮譽,另一方面則對元老院進行多次清洗與改造,安插了大量親信。這樣,盡管名義上元老院仍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但其職權已大不如前。奧古斯都還設立元首顧問會議,建立元首金庫等機構,邁出了加強中央集權,建立帝國官僚制度的第一步。為了鞏固政權,擴大統(tǒng)治基礎,奧古斯都還改善行省管理體制,調整對行省的統(tǒng)治政策,同時加強對奴隸的壓制和鎮(zhèn)壓。軍隊是元首制的支柱,奧古斯都對軍隊進行整頓和改編。帝國初期的羅馬軍隊紀律嚴明,戰(zhàn)斗力強,在維護帝國穩(wěn)定,鎮(zhèn)守與擴展羅馬疆域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成為維護帝國統(tǒng)治的強有力工具。經過一系列的改革和整頓,元首制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基礎已日臻成熟。
依靠強大的軍隊,奧古斯都不斷對外進行擴張。在東方,他巧妙地運用外交手腕,成功地與安息和解,幼發(fā)拉底河被定為羅馬和安息的界河。為此羅馬舉城歡慶,奧古斯都的聲望也隨之極大提高。在西方,奧古斯都對西班牙和高盧繼續(xù)用兵,擴展帝國的疆界。然而,對北方日耳曼人的征服戰(zhàn)爭卻進展不利,公元9年,羅馬統(tǒng)帥瓦魯斯率領的三個軍團被日耳曼人全殲。此后,萊茵河以東地區(qū)重歸日耳曼人,羅馬向北擴張受到阻遏,帝國北部邊界僅限于萊茵河以南。
公元1至2世紀的和平年代
公元14年8月,奧古斯都去世,養(yǎng)子提比略繼位。從此羅馬開始了帝位繼承制和王朝統(tǒng)治。羅馬帝國繁榮階段包括朱理亞·克勞狄王朝(14—68年)、弗拉維王朝(69—96年)和安敦尼王朝(96—192年)。
克勞狄王朝從提比略開始,經卡里古拉、克勞狄到尼祿。提比略繼承屋大維的政策,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使元首顧問會議取代元老院處理國家事務,并成為較固定的機構。但正是從提比略時代起,爭奪皇位繼承權的斗爭愈演愈烈,宮廷陰謀和政變的恐怖氣氛開始籠罩羅馬,近衛(wèi)軍在廢立皇帝的過程中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提比略和卡里古拉都是被近衛(wèi)軍所殺,克勞狄則是在近衛(wèi)軍的擁戴下登上王位的。為加強統(tǒng)治,克勞狄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官僚體系,為帝國后來的官吏制度奠定了基礎。元老院的地位和作用被進一步削弱,成為從屬于皇帝的工具。在宮廷政變中,克勞狄被妻子毒殺,羅馬史上有名的昏君尼祿繼位。尼祿驕奢淫逸,揮霍浪費,導致民怨沸騰,各地人民起義。眾叛親離之中,尼祿被迫自殺。尼祿之死標志著克勞狄王朝的結束,也結束了羅馬和意大利奴隸主獨占帝國統(tǒng)治地位的局面。此后,軍隊對羅馬政局的影響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