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回答過的數(shù)千個讀者提問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充滿困惑和迷茫的同學。他們有的在進入大學后,一下子不知道該怎么安排自己的時間和生活;有的在父母的期望中承受了太大的心理壓力,以至于越來越缺乏自信;有的因為一心追逐名利上的成功,而找不到自己真正的目標;有的在復雜的社會關系和人際交往面前,表現(xiàn)得脆弱而無助;有的習慣性地依靠別人,甚至依賴別人;有的則在字里行間充滿對現(xiàn)實的失望和茫然;有的一心想退學創(chuàng)業(yè),卻不知道認真思考和分析;有的考慮問題過于簡單;有的一經(jīng)挫折就痛苦不堪;有的在學習成績的壓力下身心疲憊;還有的總是不知道該如何改掉自己身上的缺點和壞習慣……
今天的社會為青年學生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大好舞臺,提供了學習、成長與成功的眾多機會。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同學們竟然有如此多的困惑和迷茫。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在與青年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現(xiàn)在有相當數(shù)量的青年朋友因為四個原因而焦慮、苦惱甚至迷失了前進的方向。我在三百個問題中挑選了一些比較具代表性的問題,放在這本書的第一章里,用來印證這四個原因。這四個原因如下:
1. “利益驅使”造成“零和競爭”
社會現(xiàn)實中有許多以片面追逐名利為目的的“零和競爭”。在社會上,一切“向錢看”的一元化價值觀(“我要做名人,我要名利雙收”),不但讓人生缺乏了意義,而且造成了不健康的競爭。同時,父母也常常對子女的未來寄予了超出其承受能力的期望(“拼命讀書,還是對不起父母”,“沒有好的成績,我該怎么辦”)。來自社會和父母雙方面的壓力,讓青年學生找不到真正的自我。他們或者受了追逐名利的影響,只相信表面上的成功和一元化的價值觀;或者在競爭壓力之下崩潰,造成自信的極度缺乏(“害怕人人比我強”)。其實,正如我多次在公開信和書中強調過的那樣,只要用多元化的價值觀引導自己,真心追逐自己的理想和興趣所在,你就總能在充滿自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贏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到最后,你得到利益的可能性反而更大,而且你的人生將更有意義,與人相處也會更順利。
2. “浮躁消極”造成“迷失方向”
在高速發(fā)展的社會中,一部分人的心態(tài)越來越浮躁,急不可待地追逐名利這個一元化的“成功”。這種浮躁的心態(tài)給青年學生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那位希望退學創(chuàng)業(yè),以便走上通往成功的“高速公路”的學生(“我想退學創(chuàng)業(yè),你為什么不同意”)也許并不清楚欲速則不達的道理;而那位異常迫切地想獲得有成功經(jīng)驗者的指點以便盡快成功的學生(“我需要‘人生計劃師’”)或許很少考慮自己應該為自己的成功之路規(guī)劃些什么。無論如何,青年朋友們要想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就必須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充實自我,體驗社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3. “應試教育”造成“機械思維”
今天,許多校園里的師生們還在應試教育的指揮下機械地完成教與學的任務。這種教學方式是很難給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思考、自主創(chuàng)新的環(huán)境的。許多學生因為不懂得主動學習、有效學習、用心學習的道理,無論是在中學里還是在大學里,都只是強記硬背了許多“死”的知識,而沒有分辨真?zhèn)蔚呐袛嗔?,難怪有的學生會很容易被錯誤的想法誤導(例如前面的“我想退學創(chuàng)業(yè),你為什么不同意”是被一個網(wǎng)上流言所騙,另外“女生不能做軟件工程師”是一個非?;闹?,但是被普遍認同的觀念)。同時,應試教育占用了學生大量的時間,使大家進入大學后根本沒有精力和時間接受學習以外其他方面的磨練,得不到成長,碰到挫折后就往往不知所措(“受到記過處分之后”)。還有些學生,對自己的學校非常不滿意,甚至由此對現(xiàn)實失望,變得憤世嫉俗,在還沒有足夠社會經(jīng)驗以前就成為“憤青”(“你寫一百封信也沒有用”)。在這一方面,我建議同學們應該多聽、多看、多問,學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自修之道,不管周圍環(huán)境如何,學好基礎知識,同時多參加社會實踐,開拓視野、立定志向,積極主動地把握屬于自己的機會。大家也要注意看問題要全面,學會獨立思考,少憤世嫉俗地發(fā)牢騷,多培養(yǎng)正面思考,用建設性方法解決問題,因為“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蠟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