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下的惡戰(zhàn)
古老的黃河,源于巴顏喀拉山,從細細的小溪,匯聚成滾滾巨流。
它把西北的黃土高原一劈兩半;它橫貫中國大地的九個省。
它是中國人的驕傲,百姓心目中的母親。
千百年來,多少故事都與黃河的名字相連。
多少英雄人物的美名流芳在黃河兩岸。
黃河,它凝聚著中華民族光輝燦爛而又坎坷的歷史。
徐向前從小生長在五臺山下,滹沱河邊,那條河雖與黃河不直接相通,但黃河距離他家鄉(xiāng)不遠。
他自從走進革命的隊伍以后,就遠離了黃河。
在長江兩岸征戰(zhàn),以大山為家。
大別山、大巴山、大雪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跡,留下了敘說不完的他的故事。
紅軍長征結束后,他率領的兩萬多紅軍戰(zhàn)士,卻在河西走廊、祁連山下,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篇悲壯的戰(zhàn)歌。
1936年11月24日至28日,徐向前指揮兩萬一千八百名紅軍,從甘肅省的靖遠縣境,渡過了黃河,史稱“西路軍”。
參加過黃河的紅軍有:紅四方面軍的三十軍、九軍和中央紅軍的第五軍。
徐向前和以往任何一次作戰(zhàn)一樣,日夜不息,從選定渡口到組織船只、突擊隊,都是“事必躬親”。
時逢寒冬降臨,紅軍又剛剛從雪山草地走出來,衣食奇缺,人疲馬乏。
許多戰(zhàn)士身著單衣,腳穿草鞋。
由于徐向前總指揮的精心策劃、紅軍指戰(zhàn)員同心協(xié)力,被視為天險的黃河被征服了。
紅軍戰(zhàn)士們一過黃河,滿目的風沙,荒涼的戈壁灘,找不到飲水,大家都倒抽了一口氣!
許多人頓時聯(lián)想到不久前走過來的雪山、草地,情不自禁地想:“又是一個死亡地帶!”
作為總指揮的徐向前,想的是如何戰(zhàn)勝敵人,穿過這個“死亡地帶”,勝利完成黨中央和中央軍委交付的使命。
但是,他沒有想到這次渡河西進,不是順流而下,卻是逆水行舟。
河西的敵軍瘋狂又剽悍。
據(jù)守在甘肅、寧夏、青海的軍閥馬步芳、馬步青等“馬家軍”,長期受到宗教迷信和狹隘的民族觀念的影響,有一種盲目的反對共產(chǎn)黨、反對漢人和反對紅軍的思想情緒。
他們的騎兵,適應沙漠作戰(zhàn),戰(zhàn)術靈活,補給足,地形熟悉,運動神速,善于兩翼包抄突襲,善于打野戰(zhàn),善于在戈壁灘里馳騁。
紅軍三個軍西渡黃河,攪動了馬家的“祖業(yè)”和“土皇帝”的寶座,在蔣介石的策動與支援下,“馬家軍”集中全部的騎兵,準備與紅軍展開決戰(zhàn)。
初冬的黎明時分,倘若在大別山區(qū),天氣是十分清爽的;在河西地區(qū),已是寒氣逼人,風沙撲面。
徐向前忘卻了寒冷,只是籌措著即將展開的大戰(zhàn)。
眼前這片荒涼的古戰(zhàn)場,自秦漢以來,兩朝軍隊在這里多次打敗匈奴的入侵。
這里又是古絲綢之路,往西行,經(jīng)古浪、武威,沿祁連山脈出玉門關、嘉峪關,繞道敦煌到達新疆。
祁連山綿延幾百里,白雪覆蓋,地圖上幾乎看不到村莊。
紅軍要在這里生存,要從這里殺出一條接通蘇聯(lián)的道路,真像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一樣的難哩。
紅軍渡河后,和“馬家軍”展開了你死我活的拼殺。
紅軍作戰(zhàn)的第一個目標,是控制一條山、五佛寺等樞紐地段,打開北進寧夏的大門和通道。
第二個目標是向寧南進擊,乘勝奪取中衛(wèi)和定遠營,并策應紅一方面軍北渡,共同奪取寧夏。
徐向前和政委陳昌浩決定,以三十軍為前衛(wèi),猛打猛進,搶占一條山、五佛寺地區(qū),控制五佛寺渡口;以九軍攻占鎖罕堡、打拉牌等地,屏障三十軍,遏阻西南方面的援敵;以五軍殿后,駐三角城休整和看守船只,警戒蘭州方向的來援之敵;總指揮部、總直機關和醫(yī)院、婦女團等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