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大巴山前敵軍千萬重“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1)

徐向前的非常之路 作者:張麟


跨秦嶺涉漢水

1932年11月下旬,徐向前指揮紅軍進入關中平原。

國民黨軍五個多師又分路向關中壓來。

步步緊逼,四面合圍,蔣介石鐵了心,定要把從大別山“流竄”出來的紅軍趕到絕路,一網打盡。

紅軍在王曲、子午鎮(zhèn)等地與敵軍激戰(zhàn)數日,為徹底擺脫敵人,全軍悄悄撤走,趁機又進入了秦嶺大巴山脈。

不久之前,紅軍為了擺脫敵人追擊,進過一次秦嶺,現在敵重重圍攻,只好二度入山。

徐向前這一著“死棋”,蔣介石和他的高參們萬萬沒有想到。

當他得知紅軍又進入了秦嶺,自我解嘲說:“讓這伙‘殘匪’凍死、餓死在森林里吧?!?/p>

國民黨軍圍攻紅軍的五個多師,隨后紛紛退去,各回營地過冬去了。

“凍死紅軍,餓死紅軍”,這種兒戲似的話,卻常常出自國民黨軍高級將領的口中。

按照這種說法,徐向前不知“死亡”多少回了。

然而,他卻總是從“死亡”線上冒出來。

這不是他的命大,是他大智、大勇,善于謀略,善于轉敗為勝、轉危為安。

徐向前又陷入被敵人視為“死亡”地帶的秦嶺,又使他面臨著一個嚴峻的考驗。

秦嶺,是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分水領,山高林密,海拔在兩千米以上。

此時正是12月初,嚴冬已至,大雪紛飛。

紅軍指戰(zhàn)員都身穿單衣,腳穿草鞋。

每個人的干糧袋都是癟的,傷病員更一天天增多。

許多連隊除去抬擔架的,幾乎沒有能打仗的兵了。

秦嶺里有的區(qū)域比較富裕,有的地域卻沒有人煙。

深山中崎嶇的小道,都被森林的枯葉埋沒。

就是能碰到些山民,從他們家里,很少能找到糧和油。

紅軍一萬多人的大部隊,又是在嚴寒的冬季,要從這“死亡”地帶走出去,誰都認為是一種奇聞。

可是,徐向前在這里又一次創(chuàng)造了奇跡:他率領紅軍,經過七天的行程,跨越九座海拔二千至三千米的高山,途經老君嶺、厚畛子、下佛坪、都督河、黃柏源等地,于12月9日,抵達城固縣的小河口。

令人驚心動魄的秦嶺,成了紅軍擺脫敵人合圍的一道屏障。

“我軍面對敵人的圍追,流動作戰(zhàn),打了走,走了打。

一面打擊敵人的堵截,一面打擊敵人的追擊,就打這兩種仗。

邊打邊走,目的是為了爭取勝利,求生存,尋找新的革命根據地。

流動作戰(zhàn)的特點和消息閉塞的狀況,使我們不可能作出一成不變的建立根據地的戰(zhàn)略預想。

艱苦轉戰(zhàn)的我軍,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打一步算一步,好像下棋似的,從對弈局勢的每步變化中,審時度勢,確定新的步驟。

離開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時,曾想暫時在璩家灣地區(qū)活動,待機打回根據地,卻因情勢所迫,改為西進;到了南化塘,覺得地形、民情條件不錯,想立腳生根,又落空了;爾后,奔向漫川關,打算去漢中地區(qū)建立根據地。

漢中盆地,歷史上赫赫有名,曾是漢劉邦養(yǎng)精蓄銳、回定三秦、進取天下的戰(zhàn)略出發(fā)地,史書上記載過的。

出秦嶺,據漢中,這時就成為我們主要的行動目標。

關鍵是甩掉敵人,不甩掉敵人,便無法實現我們的預想……秦嶺山脈,高聳入云,氣吞萬里。

山連山,水連水,翻不完的山頭,越不盡的急流。

我軍衣衫單薄,食不果腹,傷病號又多,進軍備受艱辛。

可是部隊的宣傳工作很活躍。

總部和各部的宣傳人員站在山坡、隘口、溝邊,不斷用快板、順口溜、歌聲、口號,激勵指戰(zhàn)員們攀巖涉水,戰(zhàn)勝疲勞和饑寒……深山里面,氣候寒冷,大雪紛飛,糧米匱乏,逼著我們不顧疲勞,催軍急進……”

紅軍越過秦嶺之后,進入關中平原,又渡過了一個難關,暫時把敵人全擺脫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