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男要當兵因窮困所迫,未到成年的劉伯承只得輟學,他不能在正規(guī)中學就讀,只好利用農(nóng)活空隙、晚睡早起抱起書本、字典,溫故而知新,極力避免荒廢學業(yè),他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盡管他身子高大,畢竟沒有干過像遠距離肩挑運煤這樣的重活,雖然十分吃力,但他還是像個短工一樣咬牙干著。
劉伯承的志向并沒有被生計所束縛。
四川正處于民族民主革命大風暴前夕,省內(nèi)逐漸形成了推翻清政府的救國熱潮。
劉伯承受到了這股巨大熱潮的感染。
1911年,清政府宣布將民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
5月,清政府與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簽訂借款合同,出賣鐵路修筑權(quán),換取借款600萬英鎊。
川、鄂、湘、粵四省已集股興工,紛起反對,掀起保路運動,四川尤為激烈。
6月,成都首先成立以“保路廢約”為宗旨的保路同志會,入會者達數(shù)十萬人,聲勢浩大。
清政府下令鎮(zhèn)壓,同盟會龍鳴劍、王天杰和會黨首領(lǐng)組織保路同志軍,準備武裝起義。
7月15日,四川總督趙爾豐誘捕保路同志軍9位領(lǐng)導人并槍殺請愿群眾,激起四川人民更大的憤怒。
保路同志軍趁機在各縣發(fā)動武裝起義,圍攻成都。
8月4日,同盟會吳玉章、王天杰在榮縣宣布獨立,彭山、眉州(今眉山)等十多個州縣也先后獨立。
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各省相繼宣布獨立,清政府垮臺,民國成立。
四川省內(nèi)革命形勢喜人:革命軍占了重慶城,蜀軍政府成立了;資州起義成功;內(nèi)江起義成立了內(nèi)江軍政府,吳玉章被選舉為行政部長,吳庶咸為軍政部長,人民群眾大大地揚眉吐氣。
萬縣、開縣的革命浪潮滾滾,到處是剪了辮子、臂扎白布標記的同志軍、“學生軍”在巡邏,萬縣募兵的消息傳到開縣,劉伯承當天晚上請?zhí)觐^師傅剃去了辮子,把決心當學生軍的道理向母親講個明白:“媽,您莫哭嘛,爸爸在世時,不是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要先國后家。
明書、明昌他倆一年小兩年大,也能夠做些活路了。
只要世道變了,我們家里也會慢慢變好的。
再說,我圈在家里也不好活下去。
當兵是一條出路?!?/p>
他耐心地幫助母親破除“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舊觀念,母親雖然舍不得讓兒子去當兵,但見到孝生態(tài)度堅決,動機正當,她也就同意了。
第二天,劉伯承起了個大早,翻山越嶺,順利地到了萬縣,參加了學生軍。
在隊伍中,劉伯承不論學習、執(zhí)勤、紀律等各方面,都嚴格自律,他在離家前有人勸他經(jīng)商致富,認為他有知識、有膽略,一定會發(fā)財?shù)摹?/p>
劉伯承的意志非常堅定:“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大丈夫當仗劍拯民于水火,豈顧一身之富貴!”他按照自己的規(guī)定,不折不扣地履行“拯民”的神圣職責,所以很快就適應(yīng)了軍隊生活,成為一名真正的軍人。
劉伯承立志做大丈夫、好男兒,生活態(tài)度嚴格到苛刻的地步,他自覺地不吸煙不喝酒,不耍脾氣,惟一的嗜好是讀書,博覽群書。
在操練上動如脫兔,潛心求知靜如處子。
重慶蜀軍政府的代表吳玉章辦的《四川》刊物,給劉伯承以啟蒙啟迪的先進思想,如今吳玉章又在辛亥革命中奔波呼號,為推翻清政府建立了顯著功績。
雖然不曾見到這位比自己大14歲的革命家,但是由于吳玉章的威望,劉伯承對重慶軍政府產(chǎn)生了信任感。
當?shù)弥貞c都督張培爵等辦的蜀軍政府陸軍將校學堂發(fā)出告示,準備招收學員的消息后。
他相信自己能考上,于是在萬縣報名后,連夜趕回開縣張家壩家里,報告母親,籌備路費,再奔赴重慶投考。
母親見到兒子要求上進,心中當然高興,可是要拿錢置一兩件衣服,加上一小筆路費,她卻皺起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