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梁啟超:五四功臣話五四(9)

回首五四 作者:董德福


[26] 張君勱:《人生觀》,收入《人生觀之論戰(zhàn)》(上),上海:泰東圖書局1925年版。

[27] 例臺灣新儒家方東美指出:“科學追求真理雖然也是令人向往,但若一旦逾位越界,連哲學都被科學化,便深具排他性……成為科學的附庸,不談價值問題,則其昏念虛妄必戕害理性的偉大作用,而無法形成雄健的思想體系?!保ā吨袊松軐W》,臺北:臺灣黎明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版,第85頁)。

[28] 徐復觀:《儒家精神之基本性格及其限定與新生》,《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版,第77頁。

[29] 錢 穆:《國學概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十版,第157頁。

[30]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一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1、第208頁。

[31] 轉引自羅義俊《當代關于<壇經>作者的一場爭論》,《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 4期。

[32] 牟宗三:《<歷史哲學>自序》,《歷史哲學》,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版。

[33] 錢 穆:《國史大綱》“引論”,商務印書館1940年版。

[34] 唐君毅、牟宗三、張君勱、徐復觀:《中國文化與世界》,香港《民主評論》9卷1期,1958年1月。

[35] 張君勱:《中西印哲學文集》,臺北:學生書局1981年版,第818頁。

[37] 《學衡雜志簡章》,孫尚揚、郭蘭芳編:《國故新知論——學衡派文化論著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版,第494頁。

[38] 樂黛云:《吳宓與東南大學》,東南大學人文學院編:《東南大學文科百年紀行》,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264頁。

[39] 蔣書麗:《學衡派和新文化派的錯位論爭》,《人文雜志》2004年第6期。

[40][43] 吳學昭:《吳宓與陳寅恪》,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9、23頁。

[41][42] 吳 宓:《吳宓自編年譜》,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版,第177、209-210頁。

[44]《學衡》對新文化運動的批評并未獲致認真的討論,對中國文化特質的認識和對中西文化交匯和文化道德理想的關注,亦未引起注意,甚至被冷落。魯迅當年即譏諷學衡派的言論用“幾個假古董所放的毫光,雖然自稱為‘衡’,而本身的稱星尚且未曾訂好,更何論于他所稱的輕重的是非!”(《估〈學衡〉》,《魯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377頁)1922年2月4日胡適在日記中寫道:“東南大學梅迪生等出的《學衡》,幾乎專是攻擊我的”,這天的日記上胡適還留了一首打油詩,譏諷《學衡》是“一本《學罵》”。(《胡適的日記》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58頁)胡適同年在梳理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時又說:“今年(1922)南京出了一種《學衡》,登出幾個留學生的反對論,也只能謾罵一場,說不出什么理由來?!秾W衡》的議論,大概是反對文學革命的尾聲了。我可以大膽說,文學革命已過了議論的時期,反對黨已破產了?!保W陽哲生編:《胡適文集》第3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61-262頁)過了些年,編《新文學大系》的《文學論爭集》時,鄭振鐸論及《學衡》道:“他們當時都在南京的東南大學教書,仿佛是要和北京大學形成對抗的局勢。林琴南們對于新文學的攻擊,是純然的出于衛(wèi)道的熱忱,是站在傳統的立場上來說話的。但胡梅輩(指胡先梅光迪、吳宓等學衡諸公——筆者)卻站在‘古典派’的立場來說話了。他們引致了好些西洋的文藝理論來做護身符。聲勢當然和林琴南、張厚載們有些不同,但終于‘時勢已非’,他們是來得太晚了一些。新文學運動已成了燎原之勢,決非他們的書生的微力所能搖撼其萬一的了。”(《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爭集·導言》,良友圖書公司1936年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