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對整個歷史進程作宏觀的考察,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友愛、交流、進步、融合,乃是歷史的主流、是人心所向、是大勢所趨。我們的各族人民在共同開發(fā)祖國疆域、共同保衛(wèi)祖國領土、共同發(fā)展祖國經(jīng)濟、共同繁榮祖國文化的過程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建立了血肉的聯(lián)系,共同結合成為一個偉大的中華民族。
親愛的朋友,讓我們乘坐歷史的飛船,穿越時間的隧道,去漢、唐作客。參加我們幾位祖宗的婚禮,喝上幾杯醇美的喜酒,領略民族之間的親情吧。
西漢初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與漢王朝訂立了友好盟約:“漢與匈奴合為一家,世世毋得相詐相攻?!边@位單于順應漢匈兩族人民的愿望,以他卓有成效的努力,結束了匈奴政權與西漢王朝之間一個半世紀以來的對立狀態(tài),開辟了以后長達60年之久的友好局面,在我國北部地區(qū)出現(xiàn)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的升平景象。
說到呼韓邪單于的功績,人們自然會想起那位容貌俊美、儀態(tài)大方、心地善良、通情識禮,為民族融合作出貢獻的漢家姑娘王嬙。
王嬙也叫王昭君,出身貧寒,是漢元帝劉奭后宮里的一個宮女。呼韓邪單于第三次到長安時,提出了愿意當漢家的女婿,復通和親之好的要求。昭君得知這個消息,欣然應召,主動請行。漢元帝應允,把她許配給呼韓邪單于為妻。
為了表示對這次和親的重視,漢元帝又讓王昭君將大量禮品帶給匈奴,并把這一年的年號改為“竟寧”,意思是,從此邊境地區(qū)就要永遠安寧了。呼韓邪單于更是對自己的漢家妻子傾心敬愛,對漢朝倍加感激。他封王昭君為“寧胡閼氏”,感激她為匈奴民族帶來了吉祥和安寧。
王昭君在習俗完全不同于內地的塞外,生活了幾十年。生下1男2女。在她的影響下,她的子女及周圍的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努力地維護著漢匈之間的友好關系。
這樣,昭君出塞,就不僅僅是一個內地女子遠嫁塞外的愛情故事了,而是作為造福于漢匈兩族人民的佳話,留下千古美談。從這以后,漢文化和漢族人民的生產(chǎn)技術,如計算方法、鑿井、筑城、修造房舍等開始傳入匈奴,促進了匈奴生產(chǎn)的發(fā)展和進步;匈奴的良馬和養(yǎng)馬技術也傳入了內地。
“昭君芳名垂青史,胡漢和親識見高;詞人各述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今天,在內蒙古自治區(qū)的首府呼和浩特南郊大黑河畔有座“青?!?,相傳就是昭君墓。絡繹不絕前來瞻仰的各族游人,無不對王嬙這位民族團結的先驅懷有深深的崇敬。
與“昭君出塞”的動人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文成公主入藏。
唐朝初年,在我國西南邊境地區(qū),生活著一個古老的吐蕃族,這是現(xiàn)在藏族的祖先。吐蕃族有一位“慷慨才雄”的首領,人們尊稱他為“松贊干布”。年輕的松贊干布平定了內亂,統(tǒng)一了整個西藏高原,建立起奴隸制的政權,把都城遷到邏些(現(xiàn)在的拉薩)。他順從西藏高原廣大民眾的愿望,迫切要求與“貞觀之治”時期極其強盛的唐帝國通好,以得到唐王朝的支持,鞏固統(tǒng)治秩序,發(fā)展西藏地區(qū)的經(jīng)濟和文化。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和親”已經(jīng)成為一種很好的民族團結友好的形式。唐朝如果能將公主嫁給邊疆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便被看做是一種了不起的恩典。松贊干布曾經(jīng)四次向唐皇帝求婚,終于得到了唐太宗的應允,決定將文成公主嫁給他。松贊干布喜出望外,立即準備了豐厚的聘禮:黃金5000兩、寶物珍玩數(shù)百件,并且讓他的宰相祿東贊到長安去納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