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羅崇敏《天鑒》有感
彭荊風
在我過去的印象中,羅崇敏同志是位能干的官員。我曾去過他工作過的江川、新平、玉溪、紅河,他都卓然留有政聲。只是那些年接觸少,也就不了解他的干練與他的好學有關(guān)。所以,幾年前,他在那篇《關(guān)于文學實用價值的思辨》一文中提出:“文學作為人類有意識創(chuàng)造的產(chǎn)物,蘊含著豐富的內(nèi)在實用價值,這種實用價值的釋放不但形成對人及其生活的影響,還形成對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影響”,“文學信念的意義在內(nèi)于行動,行動的目的在于效果,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效果的實現(xiàn)?!?等論點時,還錯以為是某位與他名姓相同的文學內(nèi)行,也曾讓我女兒鴿子去電話詢問報社:這作者是否那位在紅河任書記的羅崇敏?
以后我們有過幾次交談,才知道,他工作雖然忙,卻好學又勤于思考,已有許多本與旅游、經(jīng)濟、農(nóng)業(yè)、大學教育等有關(guān)的專著以及文學作品出版。這很不容易。
人生的大海雖然遼闊壯麗,但又波濤滾滾,是浮是沉?能否如矯健水手般地拼搏,乘風破浪,揚帆遠行?在于個人的把握,也就是如同羅崇敏在實踐中所感悟的:“要在現(xiàn)實的勢能中造就新的勢能。也就是說,要在困難中把握機遇。”
這雖然是極為平凡的真理,卻難以完全為每個人領悟,縱使一篙在手,也不是都能運用恰當。那“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得有學識、智慧和頑強的毅力。這一切,又來自不懈的勤奮學習與用心思考。羅崇敏同志是深知此理的。這從他最近出版的《天鑒》(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一書,就可看出。
這是一本隨想錄式、深含哲理的書,輯錄了他多年來,在工作、學習中的體會,以及對一些重大問題的研究與反思。特別是他近20年來擔任縣、地級領導后,如何避免某些人常犯的“過戀權(quán)力”,把“本人的意志演化為個人專治”,是他時常思考的問題,也希望自己能理性、科學、民主、依法、人格、真實、清廉地履職,“在履行職責中,要有廣度、深度、高度、力度和維度”,以提高“用權(quán)的能力”。
所以他在工作中,把讀書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平日的思索、研讀,也就不拘于為官為政之道,而是追求智慧、人格的完善;而智慧與人格完善的過程,又不是短時間的事,甚至如宇宙般無窮盡,需要不停歇地探索、追求,如他1995年初還在哀牢山腹地新平縣任縣委書記時,既深知“智慧使我們走向幸福,智慧使人類與自然及人類自身和諧發(fā)展”,也明白:“智慧也會毀滅人類、毀滅自然。所以人類的智慧要與人類高尚品格嫁接,人類唯一的力量――智慧,才能綻放出奪目的光彩?!?/p>
這不斷的學習、思索,對真理的追求,如同翻山越嶺;雖然在不斷往上走,甚至已經(jīng)把云霧踩到了腳下,但離云天深處仍然遙遠又遙遠,還得繼續(xù)往上攀爬;這看似無窮盡的行程,又不是無望的,沿途山林花木果實的豐盛,也不是處于山腳下或停止于山腰的人所能獲得的。而是腳力愈健的人,收獲愈豐,更能攀登不止。形成智者更敏慧,愚笨者更拙劣!
羅崇敏幾十年的“山行”,收獲也就極多。他的《天鑒》一書,對哲學、政治、經(jīng)濟、軍事、教育、文學、音樂、繪畫、書法、醫(yī)學、宗教等都有論及,可以看出他讀書之多,涉獵之廣。這并不是他心存炫耀,他是認真奉行他所追求的“崇真務實”的作風,在接觸或處理某些事物時,力避某些人的自以為是,隨意表態(tài),而是本著“多學習、多研究、多實踐”的行事準則來對待。所以他論及的一些問題,看似隨感,其實都是讀書、實踐、深思所得,也就能夠言之有理,無論是以領導身份發(fā)號施令,還是從研究角度與人們商討,都能以理服人。這既豐富、完善了自己的領導藝術(shù),也能不斷把自身的學養(yǎng)提高。他的學問就是這樣日積月累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