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老人又堅持要送女兒去同仁堂“走馬上任”。女兒想想老人也有些時候沒有去同仁堂了,他又老惦記著同仁堂,只當是陪著他舊地重游,也就同意了。可是一進同仁堂,老人卻愣住了,過了一會兒才若迷若醒地對女兒說:“閨女,咱們進的是同仁堂嗎?”
“沒錯兒,這不是‘同仁堂’的老匾嗎?”
原來,現(xiàn)在的同仁堂已經(jīng)面貌大改。公私合營之后,樂松生為了適應日益增長的市場需要,將大柵欄的同仁堂店面進行了一番改造。首先是店里布局改變了,把祖宗傳下來的“一字柜”變成了三面都是柜臺的布局,被喜愛打麻將的職工戲稱為“三缺一”,而喜歡把什么事情都提高到理論高度的人,則稱其為“U字形布局”。樂松生采用這種布局,是為了可以同時接待更多的顧客。那兩副古色古香的對聯(lián)“靈蘭秘授,瓊藻新栽”和“家傳玉典望西鼎,品正瓊漿貢北闕”,仍然分外醒目,只是它們旁邊的墻上多了些當時流行的標語口號,比如“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等等。店內(nèi)顧客云集,生意興隆,比老人在店里的時候可多多了。職工們的服務熱情周到,抓藥、核對藥方一絲不茍。有人向老人介紹說:“現(xiàn)在,別說門市了,光是郵政業(yè)務每天就有二百多宗。您也知道,同仁堂在民國初年就開辦了郵購業(yè)務,可是從來沒有今天這么興旺過。”
聽說老職工來了,店里的負責人也出來接待。老人說:“我這么一把老骨頭,還勞駕大查柜,真是不好意思?!?/p>
眾人都笑了,他們告訴老人,現(xiàn)在不叫“查柜”,叫“經(jīng)理”了。經(jīng)理說:“公私合營之前,樂家認為,反正都是老樂家的買賣,‘肉爛在鍋里’,因此,財務制度不嚴,也不細。公私合營后,我們狠抓了基礎管理,建立了商品賬、庫房明細賬、財務制度、商品銷售手續(xù)制度。您的閨女就是調(diào)來加強財會工作的,這個工作很重要啊?!?/p>
老人聽了臉上樂開了花,一個勁兒勉勵女兒:“可得好好干,這可是同仁堂。當年給皇上供奉御藥,現(xiàn)在可是為咱老百姓開的?!?/p>
老人一轉(zhuǎn)眼,又看見幾位穿白大褂的大夫正給人把脈。陪同的人告訴老人說:“現(xiàn)在為了方便群眾看病,咱們開設了門診部,聘請名醫(yī)坐堂,還開設了簡易病房,代病患者煎藥,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剛說到這兒,老人指著一位留著白胡子,慈眉善目的老人說:“那位不是宋相如嗎?我認得他,他可真是大查柜?!?/p>
“對,是宋相如同志?!苯?jīng)理告訴他,“不過,他不是大查柜了,他現(xiàn)在是‘活神仙’?!?/p>
“神仙?”老人糊涂了,“他怎么能是神仙呢?我在店里的時候,他就是大查柜?!?/p>
這下,陪同的人們都樂了。原來,在老樂家時代,同仁堂的“大查柜”必須是對醫(yī)、藥都有很深造詣的人擔任。因此,宋相如不僅能鑒別藥材,而且醫(yī)術很高,再加上他銀須長髯,飄逸不群,于是許多患者就稱他為“活神仙”。宋相如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處處為患者著想,能用一味藥治的病絕不開兩味, 能用五分錢治的病絕不用六分錢,能用一副藥治好的病絕不讓患者再買第二副。
店里的領導還告訴老人說:“老宋同志曾經(jīng)是 1956年出席全國先進生產(chǎn)者代表大會的代表呢,北京市一共只有十七名代表。不簡單??!此外,他還是1957年的北京市勞動模范,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