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國家解放同仁堂獲新生(6)

國寶同仁堂 作者:邊東子


1960年,樂松生曾經這樣剖析自己那段時間的心路歷程:“解放前夕,我盡管接到過黨對于民族工商業(yè)采取保護政策的文件,但心里總是半信半疑的?!焙髞?,“同仁堂發(fā)生勞資糾紛,職工代表指名要我(從天津)回來談判,出乎意料之外地達成了協(xié)議。在勞資雙方的聯(lián)歡會上,職工代表推舉我為同仁堂經理,使我初步體會到黨對于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采取保護政策是千真萬確的”。

樂松生是個慎于思、敏于行的人。沒有認清的事,他不干,一旦認清了,就會用極大的熱情去付諸實行。他對共產黨會如何對待民族工商業(yè)有過觀望,有過猶豫,但是一旦相信共產黨是真的保護民族工商業(yè)時,就會以滿腔的熱情擁護中國共產黨及其各項政策。與此同時,他還動員樂氏家族的成員積極支援國家建設,擁護中國共產黨的各項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要承載眾多政府和部隊機關,因而住房十分緊張。樂家得知部隊急需住房時,便主動將“樂家花園”提供給部隊使用。

樂家花園原本是清禮親王府的花園,這里有雕梁畫棟、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疊石假山。當年禮親王因為手中拮據,把府內的秘方押給了樂氏后人,以借銀度日。到了清末,扣去抵押秘方的錢,禮親王的后代欠樂家的債銀已達數(shù)萬兩之巨,不得不將此花園抵給樂氏后代。從此王府花園更名為“樂家花園”。

后來,樂家三房的成員又將全部房屋、物品以及園內的數(shù)十只梅花鹿折價一千五百匹布,半賣半送地交給了華北軍區(qū),軍區(qū)領導還表揚了樂氏家族,說他們是開明人士。

樂家花園是當時駐京部隊最漂亮的房產之一。部隊后來根據樂家的建議,把它改建成八一學校,供子女們學習,以后,又將它交給了地方,這就是現(xiàn)在位于海淀區(qū)的名?!艘恢袑W。

什剎海的前海附近有一座漂亮考究的宅院,現(xiàn)在的門牌號碼是“前海西街18號”。這里原來是恭親王府的馬廄和花園的一部分,民國初年被樂家四房購得后,改建成了一所中西合璧的大宅院。里面古樹參天,花香四溢,還有規(guī)整的四合院和四梁八柱,磨磚對縫的中國傳統(tǒng)式房屋,但它們又經過了現(xiàn)代化改造,因而更加宜居。為了幫助政府解決房屋困難,樂松生將這座宅院的大部分捐了出來,它一度曾做為蒙古人民共和國駐中國大使館的館舍。1963年,郭沫若副委員長全家遷居此處,直到他于1978年6月病逝?,F(xiàn)在這里已經辟為“郭沫若故居紀念館”,這個占地約7000平米的院落被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那時也有人說閑話:“什么捐獻,我看他不捐也不行。就是不捐,共產黨也得把它沒收了。樂松生不過是順水推舟,賣個人情,‘假積極’罷了。”

可是了解內情的人卻不同意這種說法。他們說:“樂松生可是真心擁護共產黨的。捐房是作順水人情,那買公債呢?樂家兄弟把老本都貼進去了,有這么‘假積極’的嗎?”

那些人張口結舌,無言以對了。

買公債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新中國剛剛成立之時,百業(yè)待興,急需資金。為此,中央人民政府在1950年 1月在全國發(fā)行“人民勝利折實公債”。開始發(fā)行時,情況很不理想。開國之初,廣大工農群眾收入微薄,有的甚至連吃飯問題都沒有解決,而黨、政、軍干部還在實行供給制,購買公債,他們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這筆公債主要靠當時的工商業(yè)者購買。解放前他們也購買過各種名目的債券,可是在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的通貨膨脹和金融崩潰中,都變成了一堆廢紙,氣得他們大罵國民黨政府“欠債不還”,也因此有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態(tài),一聽說人民政府發(fā)行公債,他們躊躇、疑慮、推諉、觀望,就是不敢出手買,推銷工作十分艱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