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查柜的本事,就是在任何時候,任何客人面前都能笑臉相迎,更何況這兩位是御藥房的官員。他趕緊陪著笑說:“兩位爺別急。小可不是那意思,宮里到底要什么樣的鹿茸,不妨說出來聽聽?!?/p>
兩位官員的口氣又軟了,說:“唉,其實也怨不得你們。宮里急著要一架茄包鹿茸,這會兒,誰還會備著現(xiàn)貨呢?”
原來,藥商們根據(jù)鹿茸生長中的不同階段,為鹿茸取了一些形象的俗名。鹿茸生長初期被稱為“拔樁”,長至四到五厘米,尚未分岔,形狀如同茄子,便稱為“茄包”?!扒寻鄙L期非常短,因此十分珍貴。此后,又有“小二杠”、“小三杈”和“大三杈”等的稱呼?!扒寻币驗槲锵r高,一般的藥鋪不大會長期備貨,免得壓錢。
沒有想到,大查柜一聽就樂了,說道:“您二位要的‘茄包鹿茸’還真有。不過,這東西太珍貴,不在我們柜上,而是在細料庫里。我說找,就是到細料庫去找。細料庫的鑰匙由我們東家親自掌管,出入庫都嚴著吶。我叫人去稟告,一會兒就能拿來?!?/p>
兩位官員一聽,轉(zhuǎn)憂為喜,連聲稱贊道:“都說你們同仁堂貨好,看來還得加上一個‘全’字?!?/p>
同仁堂供奉御藥,不能不注重一個“全”字。因為宮廷隨時可能需要名貴珍稀藥材,同仁堂不能不備。萬一因為備貨不全,誤了宮里的使用,那后果就很嚴重了。但要時時備著那么多貨,尤其是參茸之類的細貨,就會壓著不少錢,這對同仁堂來說,也是不小的負擔。因此,也只有實力雄厚的大藥商才能供奉御藥。不過,另一方面,御藥房的官員到同仁堂選取藥材,也促使同仁堂對藥材“純潔、地道、上等”的標準要求得更高、更嚴,這對提高同仁堂藥材的質(zhì)量也有好處。
關于這件事,清史檔案中有這樣的記載:“乾清宮內(nèi)藥房首領馬拴太監(jiān)劉立成來傳,上用茄包鹿茸一架,職等當即揀京派掌稿筆帖式廷璜、副庫掌德祥親赴同仁堂敬謹揀選上好茄包鹿茸一架,于十一月初八日恭謹進……”
“遴選藥味”尚可慢慢挑,細細選,而有的時候,帝后嬪妃、皇子公主因病重急需用藥,這時采用的方式就是“急傳交進”,又稱“即時交進”,時限很緊,一刻也不能延誤。在御藥房給同仁堂的用傳票中,??梢姷健盎鹚俳贿M”、“旋即票傳同仁堂”、“萬勿遲緩”、“不得違誤”的字樣。
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二日,紫禁城一反常態(tài),既非節(jié)日,也無大典,卻到處鋪上了紅地毯,門上貼了紅對聯(lián),一切都裝點得喜氣洋洋,可是人們卻哭喪著臉,許多人穿梭般跑來跑去,手忙腳亂,神色慌張,不但沒有一絲一毫的“喜氣”,倒似有大災降臨。
原來,十一月一日,朝廷昭告天下,“皇上生天花之喜”,也就是說同治皇帝得了天花。按舊俗,除了要當“喜事”對待以外,更不準民間炒豆,說是會加重患者的病情。同時,按當時的規(guī)矩,在養(yǎng)心殿供奉起“痘神娘娘”。兩宮皇太后又親往景山壽皇殿,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同治帝度過這一關。按當時的風俗習慣,宮中被裝點得喜氣洋洋,以此來哄“痘神娘娘”高興。同時又緊急延請名醫(yī),采辦藥物。
十一月初二的夜間,一個專差騎馬從內(nèi)廷奔出,直向午門、端門、天安門、大清門、正陽門而來。各門的門衛(wèi)挑起燈籠,掃了一眼來者所持的“傳票”,沒有多問,也不敢多問,就急急打開了沉重的大門。他們已經(jīng)接到了朝廷代擬的圣旨:“皇上出天花之喜,所有應用預備差務,隨時預備,欽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