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乙酉年(1705)六月的一天,同仁堂前鞭炮脆響,鑼鼓喧天,熱鬧程度不亞于開張之日。在一片喜慶的氣氛中,一塊新匾被高高懸于大堂之上,白漆底上,是三個端莊雋永的黑字——“同仁堂”。匾額的上款是“康熙乙酉年六月吉旦”,下款是“孫岳頒題”。
眾人一見,紛紛議論起來:“瞧見沒,孫岳頒給同仁堂題的匾。他深得皇上信任,是專門替皇帝題寫御碑的,像普濟堂碑,就是當今圣上所撰,孫岳頒書寫?!?/p>
“他還是佩文齋書畫譜總裁官呢!”
“可不是,聽說皇上還在孫岳頒的家鄉(xiāng)蘇州,為他賜建了一座府第呢。準是同仁堂的藥已經(jīng)在宮里享有盛譽,孫岳頒才給樂家題寫堂名?!?/p>
“孫岳頒為官清廉,不好聲色,多少巨商大賈,費盡心機也求不到他的墨寶。他能給同仁堂題匾,不容易?。 ?/p>
他們說的都是實情。孫岳頒(1639—1708),字云韶,號樹峰,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著名的宮廷書法家。康熙二十一年(1682)進士,官至禮部侍郎??滴跛氖哪辏ǎ保罚埃担┲量滴跛氖吣辏ǎ保罚埃福瑢O岳頒曾奉旨參與編纂《佩文齋書畫譜》,佩文齋是康熙皇帝的書齋。康熙喜愛書法,尤喜董其昌的字,孫岳頒的書法因深得董其昌之妙,而獲康熙皇帝的喜愛。因此,書寫御制碑文,多由孫岳頒代筆。孫岳頒為官清廉,康熙稱贊他“室無媵妾,家絕管弦,政事之暇,唯焚香讀書及臨池選韻,筆歌墨舞而已”。
從此,這塊由孫岳頒題寫的匾,被稱為“老匾”,成了同仁堂的傳世之寶。
樂顯揚不僅因為在太醫(yī)院任吏目時積累了豐富的宮廷秘方、古方和驗方,還通過豐富的實踐,掌握了許多獨到的配方和炮制方法,為開設(shè)同仁堂打下了基礎(chǔ)。他更以極高的立意于清康熙八年(1669)為“同仁堂”立下了堂名,也定下了“濟世養(yǎng)生”的理念,創(chuàng)立了一種人本主義的醫(yī)藥觀。用今天的話說,同仁堂從一開始就有了一個好的基因,一個高的起點。因此,樂顯揚被樂家認為是同仁堂肇始之祖。而樂鳳鳴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在大柵欄開辦了同仁堂藥店,因此,樂鳳鳴是北京同仁堂藥店的實際創(chuàng)辦者。
第三節(jié) 前店后場展新貌
高瞻遠矚定真言
同仁堂自打開張后,各方來客出入不斷,把大柵欄攪得紅紅火火。有的商家看了羨慕地說:“什么時候咱們也能有這番景象就好了。”
可也有人不以為然:“哼,花無百日鮮。少不過三五月,多不過三五載,這股熱火勁兒就得過去。”
可是三五個月過去了,三五個年頭也過去了,同仁堂還是那么興旺,那么紅火。
人們又驚訝了:“喲,看來同仁堂這朵花是長開不敗啊,這里頭有什么奧秘嗎?”
乍看上去,同仁堂和當時的大藥店并無二致:從大門進去,首先看到的是專賣湯劑飲片、丸散膏丹的前柜。只見一溜整齊的柜臺后面,站著一個個殷勤的伙計,他們的身后是一排排寫著藥名的“七橫八豎”油亮的藥柜,柜上擺著一個個裝藥的青花磁壇。繞過前柜是參茸柜,專賣散裝、盒裝的參茸等名貴藥材。此外,還有陳設(shè)古雅的客廳,是專為接待貴賓用的。不過,同仁堂還有一個秘不示人的制藥作坊,它就設(shè)在離大柵欄不遠的打磨廠樂家的府中。作坊中設(shè)有斗房、北刀房、碾房、南刀房、方子房、酒庫、賬房等。斗房負責炮制飲片,制作丸、散、膏、丹等各類成藥,還兼管委配藥,就是按顧客的要求,用他們提供的方子,為他們制作丸散膏丹。賬房自然是管理賬目,收債發(fā)錢的。不過,賬房又分外賬房和內(nèi)賬房,外賬房管對外經(jīng)營的一切賬目,內(nèi)賬房管內(nèi)部的成本與利潤計算以及工錢的分配與發(fā)放。方子房實際上一個木板印刷坊。因為藥店每天要用大量的“門票”,也就是包在藥外面的,印有同仁堂標識并且要蓋同仁堂印章的貼紙,方子房就是專門印制“門票”和其他印刷品的。北刀房和南刀房都是切片的,但是南刀房切片更細,技術(shù)要求也更高,它專門切西洋參、半夏、檳榔、厚樸、附子、玉竹等細貨。當時京城的藥鋪中,只有同仁堂等少數(shù)大藥房才有南刀房,而同仁堂的南刀房尤其精細,成了同仁堂的一大特色。北刀房切“把子活”,即用手就可一把抓過來,稍壓緊或用卡子卡住就可以切制的草藥類藥材,如益母草等,每味藥切多大多小,都是有講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