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風雨崛起同仁堂(5)

國寶同仁堂 作者:邊東子


可是樂顯揚卻堅持在那里細細觀察。他看見棗樹下扔著半截竹竿,還有幾顆沒有成熟的大青棗,就笑了笑,告訴孩子的父母:“你們?nèi)ベI些膏藥來,不用買什么好的,最便宜的紙膏藥就行。把它烤熱了,孩子哪兒癢往哪兒貼,貼上后,揭下來;再貼上去,再揭下來。這樣反復(fù)多次,孩子的病就能好?!?/p>

孩子的父母將信將疑,把膏藥買來一試,果然把孩子的怪病治好了。孩子的父母感到很奇怪,就問樂顯揚,孩子得的到底是什么病。樂顯揚哈哈一笑說:“要告訴你們可以,可是有一個條件,你們得答應(yīng)我?!?/p>

“您治好了孩子的病,我們正發(fā)愁該怎么謝您才好呢。不要說一個條件,就是一百個,我們也答應(yīng)?!?/p>

“我這條件不高,就是不要打孩子?!?/p>

“行,行!”兩口子滿口應(yīng)承。

原來,樂顯揚從那些掉在地上的青棗和半截竹竿想到,這是孩子看到滿樹的大青棗,嘴饞了,不待大棗成熟,就想打著吃??墒呛⒆觽€矮,竹竿又短,情急之中,就爬到樹上,用那半截竹竿打棗。棗樹上有一種叫作“洋剌子”的毛蟲,它的毛刺沾到人身上,又疼又癢,孩子不幸中招!本來這也不算什么病,北京棗樹多,民間許多人都知道用膏藥可以治“洋剌子”蜇的偏方,可是孩子一犯錯就挨打,已經(jīng)被打怕了,就緘口不說爬樹打棗的事,醫(yī)生們自然也就查不出病因。這是一件小事,可是傳遍京師街巷,說太醫(yī)院的御醫(yī)竟然給一個窮家小戶的孩子治這種小病,沒有懸壺濟世的仁心,誰會這樣做?太醫(yī)院的聲望也因此大大提高。

大家聽了,都連連稱贊樂顯揚為百姓排憂解難,不分尊卑,一視同仁,確實可佳。

可是有位城府很深的太醫(yī)卻說:“他雖然醫(yī)術(shù)高超,謙恭勤勉,處世卻不合時宜,做事也不守定規(guī),恐會影響前程?!?/p>

大家請他細言究竟,他卻不說了。原來,太醫(yī)院的職位級別不高,可是責任很重,風險很大。尤其是給皇帝治病,治好了固然可以得到一些賞賜,可要是皇帝天命不濟,因病“駕崩”了,御醫(yī)輕則受罰,重則會被殺頭滅門。因此,在太醫(yī)院有一條誰都明白、誰都不明說的規(guī)矩,就是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除此之外,就是各人都會利用行醫(yī)的方便,為自己尋找“靠山”,有的是找寵妃,有的找宦官,有的是找皇子,有的是找皇后或太后,有的干脆就找皇帝本人。這樣,一方面有利于自己的“前程”;另一方面,萬一出點差錯,也好有人“罩著”。可是樂顯揚不喜歡這一套,對品級高低,也從不放在心上。他只喜歡攻讀醫(yī)書,研究藥性。在老于世故的人看來,這就是不合時宜,不照定規(guī)辦事。

康熙博學,對天文地理、數(shù)學音樂等中西之學,都有濃厚的興趣。他也熱衷于醫(yī)道,甚至在批閱奏章時,也經(jīng)常給臣下開藥方,一方面是體現(xiàn)“皇恩浩蕩”,拉近君臣關(guān)系,另一方面也是表現(xiàn)一下自己知識廣博。上行下效,那些后妃們有許多對醫(yī)術(shù)不過是一知半解,可是也喜歡給自己或是給別人開方。皇帝和后妃們開的方,有時也會拿來請?zhí)t(yī)評點,每遇到這種情況,只要不犯“十八反”、“十九畏”,太醫(yī)們都含含糊糊地應(yīng)付一下就算了,可是樂顯揚卻認真評點,實話實說。這就很可能得罪一些人。

中藥材有的外表很相似,再加上炮制和貯藏的原因,很容易弄混。比如川貝母與平貝母、川木通與關(guān)木通、小菟絲子與大菟絲子、雞血藤與大血藤等,它們雖然外形相似,藥性卻大不相同,有的甚至完全相反,如果誤用,很可能加重病情,甚至致人死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