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什么樣的勸說方式會收到反效果?

說服力 作者:(美)羅伯特·西奧迪尼


石化森林公園的實驗表明,人們容易按大多數(shù)人的做法行事——即使多數(shù)人的做法并不正確。所以我們建議運用正面案例來說服人們,但這不是在任何場合都可行的。這時,說服大師們會怎么辦呢?

來看看我們和維斯·舒爾茨(Wes Schultz)還有其他同事做的調查吧。首先,我們征得了加州300戶家庭的同意,對他們每周的用電量進行記錄。助理研究員會查看各家后院或屋旁的電表,對其周耗電量進行測量。之后,我們要在每戶門前掛個小牌,寫上這戶人家與周圍住戶平均用電量的比較。當然,用電量在平均線以上或以下的家庭數(shù)量是各占一半的。

接下來幾周里我們發(fā)現(xiàn),知道自己用電量超平均線的用戶們,后來的電表走速降低了5.7%。這沒什么奇怪的。真正有趣的是那些原先用電少的住戶,他們的用電量反而增加了8.6%??磥泶蠖鄶?shù)人是受“中間吸引力”(Magnetic Middle)影響的,也就是說,不論人們原來做法是否值得提倡,他們都會努力縮小與平均線的差距,朝中線標準靠攏。

那么,怎樣防止當人們知道自己不在中線標準時(此處的中線標準對這部分人來講,是不值得鼓勵的)做出向它靠攏的行為呢?也許可以給他們貼上有象征意義的標志,以表示社會對他們行為的贊賞。社會的贊賞可不單單表示對他們的認可,還對他們的心理滿足有積極意義。到底要用什么樣的標志呢?一個豎起的大拇指?還是嘉獎印章?或者貼個笑臉圖案?

為證實效果,我們在實驗中增加了一個步驟。根據(jù)每戶耗電量與平均水平的比較,在反饋卡片上加上笑臉或苦臉的圖案。貼苦臉的結果與原先沒有多大差別。那些用電量較大的住戶不管門上有無貼苦臉標志,都把自己的電耗降低了5%。而那些門上貼笑臉、用電量較低的住戶,反應卻令我們印象深刻。未貼笑臉前,他們的用電量如前所述上升了8.6%,貼之后他們的用電量則還保持在平均線下。

實驗不僅告訴我們,社會常態(tài)會像磁鐵一樣指引著人們的行為,還告訴我們,怎樣才能讓行為正確的人不受負面的社會常態(tài)所影響。

再舉個例子,某公司公布一份內部調查,員工某段時間內的平均遲到率為5.3%。這項調查結果的積極意義是:那些遲到率超過平均線的員工會減少遲到次數(shù);但同時這則消息也會帶來負面影響:那些平時守時的員工遲到數(shù)次有了增加。

上面的實驗對這則案例的情況應該是有所啟發(fā)的:我們可以對守時的員工給予獎勵,并告訴他們守時是完全正確的。

在公共部門工作的人也應對此有所注意,要適時地表明對某行為的態(tài)度。例如,在逃課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教師應公開贊賞督促孩子上學的家長,同時對少數(shù)對孩子不聞不問的家長表示不滿。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