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去浦東上班,在浦西生活

金領手記 作者:李國威


上海人關于浦東和浦西優(yōu)劣的比較已經成為一個接近永恒的話題,像我這樣的外來人還有外國人,參與爭論的興趣遠遠超過了本地人。

我們公司現在位于浦東,不是陸家嘴的浦東,而是張江高科技園的浦東。我有一個住在浦西并且愛浦西愛到發(fā)狂的同事,每天早晨上班前都要祈禱,大致的內容是:仁慈的主啊,我那么愛浦西,可是也愛這個在大老遠的浦東的公司,愛我的同事們。在這揪心的矛盾中給我力量吧,主啊。

坦率地說,仁慈的主實在顧不上管他的事,因為同樣的事情太多了。

我曾經問過40-50個在上海生活的外地人和外國人,“你喜歡上海的什么?”我排開那些偏政治和經濟的回答,比如說上海經濟開放,上海到臺北和新加坡比從北京近,等等,而更多地關注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體驗。結果是,他們喜歡上海的布滿梧桐樹的街道,黃浦江邊的冰激凌店,充滿歷史感的洋房,街頭無處不在的時裝小店,24小時便利超市,每個星期都在不斷開業(yè)的創(chuàng)意餐飲。

一個上海朋友的老公是美國人,他就反復跟我說周末早晨起來穿著拖鞋出門,到小區(qū)門口的星巴克咖啡買一杯摩卡,向左走在第一個報攤買一份《中國日報》,再往前30米左右的水果攤上買新鮮的蘋果和木瓜,感覺是多么美好。

當然,他是說浦西,他是一般只能在沃爾瑪大超市才能買水果的美國人。我問他,如果在上海再住長一段時間,會不會穿睡衣出去做這些事。他說不會不會,并說上海盡管那么那么的好,當地人的某些習慣他還是不能理解。

你也許會說,這些都是經濟收入良好,吃飽了沒事干追求情調的老外,你也不看看那么多忙忙碌碌買不起天天上漲的上海房子的年輕人。

其實對這個群體來說,支撐他們的是不可預知的未來物質力量所驅動的精神生活。我一直認為,這個城市最亮麗的人文風景,不是時裝秀上的模特的媚態(tài)、國際電影節(jié)上明星的艷麗,也不是深夜酒吧里高齡老外和低齡東方少女的耳鬢廝磨,而是默默經營自己小店的業(yè)主勤勉的身影,在肯德基狹小的椅子上并排而坐的年輕情侶共同分享一份炸雞的溫馨情景。

你說,為什么不問問上海人對這座城市的看法,我的觀點是,本地人對自己的城市基本上或者不懂得欣賞,或者是陷于狂熱的偏執(zhí)。就像我在北京生活了幾十年,依然把握不好那個城市的神韻。而且,長期生活經歷堆積的感受往往抵不上對一個新鮮地點的短暫記憶,因為在那個短暫記憶中,你張開了所有的感官和毛孔,吸入的不僅僅是空氣的味道,也攝入了空氣中彌漫的歷史和變化的情緒。

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你總是擺脫不掉這樣一個排列組合:浦西上班,浦西生活;浦西上班,浦東生活;浦東上班,浦西生活;浦東上班,浦東生活。聽著都費勁,但是這個費勁的概念就是一直纏繞著你。

我的觀點是,最好是上班和生活都在浦西。但是,這就像生活本身的哲理,你永遠不會得到最好的,現實中的最好往往都是一種平衡,所以,現實的理想生活是在浦東上班,浦西生活。

我現在之所以在浦東上班,也在浦東生活,是由于歲數大,對太頻繁出現新鮮的東西感到眼暈,也是由于浦東同樣擁有我生活中需要的很多東西,如好吃的牛肉面、肯德基餐廳、愛爾蘭酒吧、高爾夫練習場,等等。我的一個老外朋友最近也要搬到浦東住了,因為他家的狗在浦西跑不開。

如果精明的上海人參加這場討論,他們會讓我那個排列組合更加費勁,加上有車和沒車的前提,有家和沒家的前提,有狗和沒狗的前提。如果我是專欄作家,這些組合倒是能寫成不同的文章賺稿費,題目有:“有車族的浦東生活圈”,“浦西的燈火撫慰孤獨的張江男”,“穿梭浦江的時尚旅程”,“我家狗兒愛浦東”,等等。

前幾天去浦西辦事,竟然能抽出一點時間在周四的下午五點在吳江路閑逛。這個時間依然是商務活動的時段,商業(yè)街上只有小股的閑散人流。我在一家小店坐下,吃一碗越南牛肉粉,店里還沒開始上人,尚不忙碌的店老板走過來問我味道如何,強調他的牛肉湯是用牛筋和牛骨長時間煮出來的。頂著近乎十分飽的肚子,又被旁邊小店剛剛烤出來的面包的味道吸引。再往前走,另一家小店在賣剛剛出爐的鮮肉月餅,忍不住又嘗了一塊。最后在一家咖啡館坐下,給那位從前每天為從浦西到浦東上班的矛盾而祈禱,現在終于辭了職徹底回歸浦西的同事發(fā)短信。

“浦西真的是好呀。”

“根本沒法用文字來形容?!蓖禄卮?。

這篇小文,算是我用自己笨拙的文字,直描心中上海的魅力和上海的矛盾,而并非對浦西的贊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