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我軒(2)

蓮生與阿玉:關(guān)于信仰的事 作者:陳丹燕


 

在桂林史料中,我找到關(guān)于二我軒的資料。資料中提到在民國初期,二我軒照相館在三樓搭建玻璃棚,保證采光,用藍白兩色的布幔調(diào)節(jié)光線。那些藍白兩色的布幔,就是少年時代的蓮生常常清洗到半夜的東西。

1944年,在桂林大轟炸時,這家照相館被日本飛機炸毀。

2010年,那個位置掛著紅色大招牌,是一家散發(fā)著經(jīng)久不息的熱油和食物氣味的酒家。這個早晨,餐館才開門,睡眼惺忪的廚子和他的幫手們正在門口搬運一箱箱的蔬菜。我看見一個穿著油膩白制服的少年,容長的臉,與蓮生少年時代的照片相似,他的面容也是倦怠而苦悶的。

我從來沒見到過蓮生洗衣服。他從來就是個公務(wù)繁忙的官員。很少的幾次,我小時候,"文化大革命"前夕短暫的平靜黃昏里,我曾看到他帶著母親隨著唱機里的音樂緩慢地旋轉(zhuǎn),在客廳里的一塊紅色的地毯上。他們在跳一支舞。那時蓮生的工作仍舊很特殊,全國人民都穿藍制服時,他必須穿西裝上班,晚上有時也必須帶母親一起去出席晚會。

那個月色下苦悶的少年,當(dāng)年所在的三層樓房已不見了。

餐館的少年黑黝黝的眼睛用力看了我一眼,他大概為我如此目不轉(zhuǎn)睛地看著他,感到不快和困惑。這又是一個做學(xué)徒工的,苦悶的少年!

我體會到,蓮生少年時代的怨憤,在于看到了社會的不平等,體會到了一個知識少年的自豪與自尊,是如何在社會底層被毀滅。這個因為聰明上進,一直生活在舊式的價值觀里,一直信心滿滿的少年,這個深受國文老師喜愛而浸潤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清逸脫俗習(xí)氣的好學(xué)生,竟被社會底層的匹夫與商人視如敝屣,他受不了這樣的侮辱。

蓮生說他經(jīng)歷過脫胎換骨的變化,在他終于獲得了精神支柱后。我站在舊時二我軒照相館的那個非常熱鬧的街角,想到了蓮生的話。

我小時候,蓮生已是一個在宦海沉浮多年的官員。

我的少年時代,蓮生經(jīng)歷漫長的賦閑和貶職待用。"文化大革命"中,因為他不得不長期悶坐在食堂里,等待批斗和詢問的不時之需,他自愿在不批斗他的時候去碼頭勞動。三伏天,在曬得滾燙的鐵甲板上裝卸貨物,他常常被曬得雙肩赤紅地回家來,不得不躺在水泥地上,為灼傷的皮膚降溫。他躺在水泥地上時,常常讀書。手里拿著一截紅藍鉛筆,在書上點點劃劃。

后來,在他的回憶錄中,我才知道,其實在建國后,蓮生一方面努力工作,一方面總是不能適應(yīng)執(zhí)政以后,出生入死的理想主義者轉(zhuǎn)變成各辦公室官員的日常生活,也不適應(yīng)從前的勇于為信仰犧牲轉(zhuǎn)化為現(xiàn)在的公私兼顧。他身上從未有那種能公私兼顧的圓通,他的信仰阻止了這種轉(zhuǎn)變,他自幼接受的教育也在推波助瀾。所以他一直磕磕絆絆,直至"文化大革命"。

一個執(zhí)政黨如何在執(zhí)政的情形下保持革命者的純潔性,如何堅持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一直是他念念不忘的問題。在他看來,切格瓦拉去了玻利維亞,正是一種沒有解決好繼續(xù)革命問題的偉大逃避。

在水泥地上,他百讀不厭的,是話劇《屈原》和粵劇《關(guān)漢卿》的劇本。他最喜歡的,是《關(guān)漢卿》里的那曲《南呂 一枝花 不伏老》:"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珰珰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鉆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后來讀了蓮生的回憶錄,我才知道,1967年夏天,在從江邊碼頭回家的路上,他常常將腳踏車踏得飛快,一路上唱著這粵劇的曲子。他取的,顯然只是田漢賦予此曲百折不回的含意,是紅色書生對"銅豌豆"最純潔的解釋,連其中的玩世不恭和怨懟不快都被去除干凈。

甚至他從未想到過,"銅豌豆"其實是對妓院里老道客人的一種稱呼。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