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藝術的貧困

藝術戰(zhàn)斗論 作者:(日)村上隆


藝術獨立之后,整個結構變得相當復雜。在藝術家自立門戶并開始主張自我價值之后,不僅失去金主支援,也不再有金錢資助創(chuàng)作。

如果想利用最先進的技術來創(chuàng)作油畫,就需要資金。藝術家因為缺乏資金,若是想用最先進的技術來創(chuàng)作滿足自我欲望的作品,就不得不想方設法了。

無論是梵高,還是不同時代的莫迪格利阿尼(Amedeo Modigliani)、郁特里羅(Utrillo Maurice),都是一味逞強,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還要執(zhí)意以最先進的技術創(chuàng)作,結果不可避免地落得一貧如洗。

“貧窮”,常常吸引全世界的注意。為什么?請想想看,其實這個世界經常處于貧窮的狀態(tài)。1917年,俄國因革命而成立蘇維埃聯邦共和國就是因為貧窮。綜觀過去所有的歷史,無所遁逃的“貧窮”應該就是人類最大的問題。

就連創(chuàng)作“為藝術家的藝術”這么有如奇跡般美好的最先進的藝術,還是逃不開一個“貧”字。偏偏,走到“貧”字的最低谷,竟然就出現了一個佩姬·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德國超現實藝術家恩斯特(Max Ernst)的前妻,對前衛(wèi)藝術有相當深度的理解,也庇護了很多藝術家,這么突出的理解者來救濟藝術家。

可是仔細想想,其中也還是有美國經濟蓬勃發(fā)展的背景存在,只是至此整個脈絡又更加復雜。由于這部分歷史在時代沒有被理清的情況下就直接推移到現代,導致原本就不容易理解的西方ART就更加難以理解了,至今日本人還是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呢。

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贏家英國與美國的妥善整理,藝術霸權由法國巴黎轉移到紐約與倫敦。這個轉移不只是因為贏了戰(zhàn)爭,同時還有奪取文化優(yōu)越地位之后對政治脈絡的重整。因此,仿佛某天突然冒出來似的,從美國到英國,最新的ART模式被發(fā)明出來,并傳播出去。在波普藝術結束的時候,極限藝術(Minimal Art)和地景藝術(Landscape Art)就出現了。日本人也只能無條件地接受。也就是說,最新模式終究還是由英美創(chuàng)造出來的。

波普藝術(Pop Art)時代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興盛起來的,流行過十五六年,基本上可以看成安迪·沃霍爾的時代,之后緊接著就是極限藝術與地景藝術的崛起。

基本上,賺錢的藝術和不賺錢的藝術有如波浪般交替出現。在這樣的創(chuàng)作浪潮下,20世紀80年代出現將盤子貼在畫布上而一舉成名的朱利安·施納貝爾(Julian Schnabel),以及傳記被拍成電影的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等藝術家,也因此引發(fā)了藝術的泡沫化。只是這時的日本,卻不知為什么將平面設計與ART混為一談,我認為這是雪上加霜,日本國內對藝術的理解更加混亂。并且,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真是個又“貧”又“窮”的故事??!即使使用最先進技術的藝術,也還是“貧”。但是還好會出現佩姬·古根海姆這樣的人伸出援手。佩姬·古根海姆因為收集此類出自“貧窮”結晶的藝術作品,而得到極大的肯定與贊賞,在紐約的上城,還有由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設計,狀如蝸牛外殼的古根海姆美術館。

因此在談到“什么是藝術”時,“藝術等于貧窮”的觀念便扎根于進日本人的心中。這部分和前述的日本畫也是有關系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