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現場
第二天清早,古靈就來到工農路十六號,古靈看到沿途貼滿了通往會場的指示標志,而且在門口還擺放一塊大招牌,上面寫著“地方性語境與城市再生的文化策略國際學術會議”。
古靈走進工作室,將所有的東西再整理一遍,然后再到會議現場。七十二號大院門口掛著會議廣告牌,正對面入口處也放著以古靈的作品作為底色的指示牌,特別顯眼?,F場剛剛布置完畢,桌椅板凳擺得十分整齊,墻壁四周掛著古靈和順德本地幾個畫家的作品,圍繞著會議桌,很自然地擺著許多電纜軸,大小不一,側放、橫放、豎放,就像工廠正在生產的場景。這些電纜軸上貼滿了學生的作品,有的還是擺成各種姿勢放在上面,視覺效果很特殊。從現場看來,確實很有意思,古靈心想這將是一個有特別意義的會議。
大約到了9點鐘,古靈接到局長的電話,他要古靈在工農路十六號等他們,說專家的巴士很快就會到,古靈趕緊下樓。一輛巴士緩緩開進了工農路十六號大院,一會兒下來許多人,其中有記者,有專家和工作人員。
局長走在前面,胸口掛著照相機,像一位攝影記者,古靈陪著他們上樓參觀工作室及作品。三樓作品的主題是被拆的房子,記者們不停地按快門,閃光燈的光不時劃破沉寂的空間。到了五樓,記者們一見古靈的工作室,大家一擁而上。
局長悄悄問古靈,這里有零食沒有,比如說牛奶面包之類的,原來他沒有吃早餐,再看看他疲憊不堪而又興奮的臉,才知道他為籌備這次活動費盡心血。古靈好不容易找到一包花生米給他,他抓了幾顆充饑。這時,古靈自己無形中變成一個大忙人,記者們遞給古靈的名片古靈接都接不過來,悄悄享受了一回小明星的滋味。
站在陽臺上,古靈看見馮原老師正帶著許多的學者、專家在工農路沿途考察??磥?,今天來的人的確不少,除了樓上樓下,還有人正徒步走向工農路七十二號。正當大家興致勃勃地參觀現場的時候,樓下有人跟古靈打招呼,叫他們下樓,去工農路七十二號大會場開會。
當大家來到工農路七十二號,下了大巴,穿過一幢又一幢廠房,來到大會場時,大家都被現場效果驚呆了,按捺不住心中的興奮,紛紛舉起手中的照相機拍個不停。
這個長有100米、寬約20米的大廠房顯得格外的神圣與莊嚴,盡管開會的地方只占用了它的一角,但傳達給所有來賓的信息是這是一次意義特殊的會議。透過一排排的窗口,江面上船只互往,不時傳來一兩聲汽笛。毫無疑義,這是一次神圣的現場會議。宣傳部長早早坐在那兒,剛好楊小彥老師落座,古靈連忙向梁部長介紹楊老師,見他們聊了起來,古靈便離開接受一個記者的采訪。
大約到了十點鐘,會議開始了,首先是局長介紹來賓,作了一番簡短的發(fā)言。上午的會議基本上是由馮原和劉衍老師主持,主要是向大家闡述如何規(guī)劃在老工業(yè)區(qū)沿江兩岸的景觀。由于室內的空間很大,有些聽不清楚,加之投影效果并不是很好,具體內容古靈也不是很明白,當馮老師天馬行空介紹他的設想后,古靈才知道整個上午是他們在談如何在沿江工業(yè)遺產上大做文章,很多設想很大膽。馮老師說:
“今天僅僅只是研討會,每個設計師可以不考慮更多的實際問題,放開思維,任意發(fā)揮想象,真正的規(guī)劃是在此會議之后由專家團來根據實際因素進行設計,會綜合考慮很多因素,例如資金、環(huán)境、政府和民眾的意愿、當地文化等。此次探討就好比華山論劍,是討論工業(yè)遺產是否可以重新利用,是否還可以成就新的商業(yè)模式,如果可以的話怎么做,不可以的話,原因在哪里?!?/p>
下午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教授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深圳規(guī)劃院、同濟大學、清華大學等。古靈聽清華大學的張利教授說:
“我認為容桂沿江工業(yè)遺址,在規(guī)劃上無為才是真的有為,應該是盡最大可能保持它的原狀,讓它自己成長。而政府只是對老建筑進行維護、加固,只有這樣,老工業(yè)區(qū)才能顯現其真正的歷史價值。至于在功能上,也不必規(guī)劃,因為一旦命名為創(chuàng)意工業(yè)園或藝術區(qū),實際上就是對其功能進行了固定。政府只要制定好政策,民間自然會動起來,就好像一個自然保護區(qū),有了這么一個地方,動物和植物成長是自然規(guī)律,而不應該是什么動物該殺,什么動物該留,什么植物該種,什么植物不該種,如果這樣,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破壞?!?/p>
聽了他這番話,古靈大受啟發(fā),為什么人們不看好北京798,就是過多的人為規(guī)劃方案所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