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后來寫的《青春之歌》中盧嘉川被捕的一些情節(jié),就源自陸萬美的經(jīng)歷。
還有宋之的,1932年即參加了中國左聯(lián)北平分盟,任其機關(guān)刊物《戲劇新聞》主編,先后在上海、重慶、太原等地從事革命戲劇運動。解放后歷任武漢軍管會文藝處副處長、總政文化部文藝處處長、《解放軍文藝》總編輯。可惜的是1956年英年早逝,年僅42歲。
這些青年多是外地人。大年三十,他們無家可歸,聚在一起,免不了高談闊論,抨擊時弊。他們關(guān)心東北的淪喪,在小屋子里縱情高唱《松花江上》,凄婉的曲調(diào),把大家唱得熱淚縱橫,母親也哭了。
這都是一幫左傾青年,關(guān)心國家大事,對現(xiàn)實不滿。他們在一起不是談吃喝玩樂,穿著打扮,男女之事,文物古籍,賺錢之道,而是談當前民族的危機,救國救民的道路,當局的反動腐敗,共產(chǎn)黨的主張如何正確……
他們說唱就唱,說哭就哭,說罵就罵,說笑就笑,手舞足蹈,充溢著青春朝氣。讓母親受到了強烈的感染,耳目為之一新。
母親覺得這些人與自己的丈夫完全不同,自己跟他們更談得來。
玩了一個通宵,也聊了一個通宵。閑談中,有人給母親推薦了幾本進步書籍。聚會后的第二天,陸萬美就給母親送去了一本《怎樣研究馬克思主義》。
與這幫人一接觸,母親就被他們迷住了。一個一個都那么有思想,有理想,憂國憂民,不畏強權(quán),不怕坐牢,好像有一股清新的風,向母親迎面吹來,攪亂了她的心緒。
與他們分手之后,再回到自己的家,母親覺得冰冷陰暗。丈夫整天看線裝書,不聞天下事。 “九一八”事變之后,愛國知識分子普遍感到了小日本兒的威脅,可他還那么專注于自己的學問,對時局安危毫不關(guān)心,名副其實的書蟲。
母親在家里貪婪地讀著那些進步書籍……對共產(chǎn)黨、共產(chǎn)主義、十月革命等等有了最初的感性認識。她找不到工作,窮困寂寞,渴望變革,很容易地就接受了這些革命道理。
在新朋友的介紹下,母親還看了高爾基的《母親》、法捷耶夫的《毀滅》和綏拉菲莫維支的《鐵流》。她后來說:“這幾本書對我影響最大并促使我走上了革命道路?!?/p>
許晴自認識母親后,也很關(guān)心母親。他那時在西單一家書店當經(jīng)理。1933年春天,曾介紹母親到這家書店當?shù)陠T。許晴以這個書店為掩護,偷偷銷售進步書籍。母親一度很高興。但不久許晴被捕,母親在書店無法呆下去,又失業(y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