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賢莊環(huán)溪

瞿秋白傳 作者:陳鐵健


最吸引瞿秋白的,還要算大自然的美景。出常州北門,離城二十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個賢莊,當時屬于常州府江陰縣管轄。瞿秋白時常在假期隨母親到賢莊去探視大姑母和外祖家。瞿秋白的大姑母嫁給江陰西鄉(xiāng)賢莊金翰如。金翰如當時家資富足,又是十鄉(xiāng)總董,是這里有權勢的人物。瞿秋白母親金衡玉的父親金心薌與金翰如是同宗,原來住在距離賢莊有半里之遙的大岸上村。由于那里房屋狹小,而賢莊房舍寬敞,閑置不用,所以金心薌假寓賢莊金宅的東樓。以與大姑母的關系而言,則賢莊為姑母家;以與金心薌而言,則賢莊為外祖家,都可以稱之為至親了。

賢莊,是個風景秀美的地方。村莊周圍有一條彎彎曲曲的清澈碧透的小河,它繞了一個圈圈,把村莊緊緊地套在它流動的環(huán)內(nèi),因此人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環(huán)溪。瞿秋白后來曾經(jīng)寫過:“我沒離故鄉(xiāng)之前,常州紅梅閣的翠竹野花,環(huán)溪的清流禾稼,也曾托我的奇思遐想。”[1]環(huán)溪的岸邊,種滿了綠柳白楊,近村處則有桃園和竹林,遠遠望去,青瓦白墻的村舍掩映在一片濃密的綠蔭中。每到春天,楊柳飄曳,桃花滿枝,嫩綠軟紅,分外嬌艷,被環(huán)溪清流圍繞的賢莊就像一片荷葉,一枝荷花,在水中浮現(xiàn)。所以,人們又送給賢莊一個美稱,叫做“荷花地”。

環(huán)溪周圍是一片廣闊的田野,賢莊的農(nóng)民們在這里春種夏耘,把這塊肥沃的土地裝扮得十分好看。離村莊前面不遠,有一個占地數(shù)十畝的小山岡,當?shù)厝朔Q之為“雞頭山”[2],山上沒有高大的喬木,在布滿山坡的野草中,開著各色各樣的野花,微風輕拂,送來了一縷淡淡的清香。

村子東北面,有一個小小的木板橋架在溪上,賢莊的人通過它才能和外界來往。每天清晨把木板橋搭好,人們出去耕地辦事;晚上,人都歸來以后,木板橋又被抽起來。早搭晚抽,為的是防范宵小盜賊。

金翰如的宅子為其祖父、廣東按察使金國琛所營造,位于賢莊的中部。踏上青石

[1] 《瞿秋白文集》文學編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6頁。

[2] 一說“姬墩山”。臺階,走進黑漆大門,正屋前后六進,東西廂房林立。西面仿武進城內(nèi)惲家的名園——近園建筑了一個小型園林。園的正面是花廳,西面是船廳,面對著荷花池。荷池南是一座太湖石堆成的假山,山南為介石軒,山陰植紅紫牡丹,山腹有曲折通道。荷池一端架橋,直達船廳,廳壁嵌五色玻璃,憑窗而坐,如置身欸乃之間。東面有亭,聯(lián)以回廊。瞿秋白每次來賢莊,就住在宅內(nèi)第四進廂樓上。他常常獨自在這屋中讀書,寫字,繪畫。他畫的各色花卉生動逼真,賢莊的許多女孩子都請他畫。

瞿秋白的大姑母有四子四女。四女為:仙仙、明明、珊珊、纖纖。纖纖即全全,名君怡,小秋白一歲,瞿秋白頗鐘愛她。同這么多的兄弟姊妹在一起,瞿秋白是很高興的。他一到賢莊,那平素多愁善感、沉默寡言的性格似乎消失得無影無蹤,變得熱情開朗,活潑愉快。君怡長得美麗聰明,極喜與瞿秋白在一起玩耍。兩小無猜,青梅竹馬,長大了雖然見面時少,而互相的愛慕之情卻發(fā)生了,這可能就是他倆的初戀。后來,秋白離家遠行時,特意為君怡畫畫寫字,并贈以折扇等物留念[1]。瞿秋白赴俄以后,君怡奉父母之命適于他人。羊牧之先生后來有詩證其事:

可愛環(huán)溪溪水清,賢莊少女實傾城。

青梅竹馬如無意,團扇佳人似有情。

嘗想青廬能償愿,卻鄰白屋未成名。

臨行信物頻頻贈,總恨蓬山隔嶺橫。

賢莊四周大都為貧苦農(nóng)家,以租種金家的田地維生,他們的生活是很困苦的。瞿秋白到賢莊,并不躲在金宅玩耍。他經(jīng)常到農(nóng)家的孩子群里,同他們結下了很深的友誼。

春天,他們一起跑到寬闊的田野里放紙鳶。夏天,他們一道去捉青蟲、挖蚯蚓,然后把這些餌子掛到用繡針或鐵絲做成的魚鉤上,到環(huán)溪邊坐在柳蔭下面去釣一種叫作“穿條”的小魚,或者到稻田里去釣長長的黃鱔。有時,他們用田螺的肉做誘餌,拴在蓬頭草細長的根須上,伏在溪邊釣青蝦。倘若釣到魚、蝦,瞿秋白總是把它們分贈給小朋友們。割草放牛,是很愜意的事。他們把割下的草裝滿了竹籃,就讓牛兒在山坡上吃草,大家一起去采野花編花環(huán),或者割“牛筋草”織草鞋。放牛之外,瞿秋白還喜歡同小朋友們?nèi)ボ囁⒏詈獭?/p>

入夜,村莊處處充滿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賢莊的夏夜尤其美麗,空曠的天空里,

[1] 上海魯迅紀念館藏瞿秋白山水畫一幅,畫面是滔滔江流,浪花飛濺,隔江有秋林一行。上錄謝靈運詩:“潛虬媚幽姿,飛鴻響遠音。薄霄愧云浮,棲川怍淵沈”。下題“丙辰孟秋臨鹿村居士雜寓謝靈運詩為題以應纖哥雅屬”;末署“秋白瞿爽”。為1916年秋,瞿秋白赴武漢前所畫。流動著薄薄的云,云層缺處,看得出半角的青天,一點兩點的星光,欲藏還露的半規(guī)月影。月色朦朧中,最好玩的游戲是捉迷藏。以打谷場為中心,捉者一方,藏者一方,或藏谷堆,或躲屋后,或隱樹叢,或避草中,誰被捉住了,就得唱歌、說笑話、猜謎語,否則就當著許多人的面學幾聲狗叫。瞿秋白被捉住時,小朋友照例要他講《聊齋》故事,有時講一個聽了不過癮,就得講兩個。1961年,與瞿秋白同玩耍的金蔭生(時年七十三歲)老人談到童年往事,記憶猶新。他說:我還記得,秋白小時和我們一處玩時,他為我們講《畫皮》的故事,講完后,他說:如今世上,就有那些當面對你脅肩諂笑,背后要吃你心肝的人。夜深了,人也玩累了,就各自散去。臨睡覺之前,瞿秋白總是要捉幾只螢火蟲,裝在小小的玻璃瓶中,把它掛在帳子里,然后瞧著那熒熒的光點,慢慢地睡著了。

與貧苦勞動人民子弟的接觸,給瞿秋白帶來了無限的歡樂,也使他從少年時代就熱愛勞動人民,同情他們苦難的境遇,并設法把小小的溫暖送給他們。有一次,在賢莊外婆家,瞿秋白和一個鄰居貧苦農(nóng)家的小朋友放?;貋?,母親發(fā)現(xiàn)他身上少了一件褂子,幾經(jīng)詢問,瞿秋白才低聲地說:看到一個小朋友光著背,在冷風里發(fā)抖,就把衣服脫下來給他穿了。母親聽后,淡淡地一笑說:這種事,好是好,就是我們也不多啊!瞿秋白聽了把頭一扭說:不多,不多,我們總比他們多些。相隔十年后,瞿秋白在上海與楊之華、羊牧之閑談時,憶及此事,還深感遺憾地說:我一生就只有那一次回過母親的嘴。

少年時期的瞿秋白,同貧苦勞動人民子弟的密切接觸,以及由此建立起來的真誠的友誼,對他一生的思想形成和發(fā)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勞動人民子弟勤勞樸實、熱情純真的優(yōu)秀品質,在瞿秋白的心靈深處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瞿秋白出身于沒落的士大夫家庭,能夠像魯迅先生那樣,“在兒童時代就混進了野孩子的群里”,受到他們的思想熏陶,“呼吸著小百姓的空氣”[1],因而從小就孕育了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和對于壓在勞動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社會勢力的政治上的反抗意識。當然,這種感情和意識都還處于幼稚和朦朧的狀態(tài)。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