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駐日公使很是樂觀(2)

九一八:事變背后的角力 作者:常鉞


早在1872年,日本就對軍隊的最高領(lǐng)導機關(guān)實行了改革,廢除了原來的兵部省,分設陸軍省和海軍省。不久后,在陸軍省內(nèi)設立了參謀局,這就是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的前身。1878年,只過了短短的四年,陸軍參謀本部就從陸軍省中獨立出來,直隸于天皇,而并不受政府的統(tǒng)轄,成為掌管用兵作戰(zhàn)的最高軍令部門。凡屬軍令事項,皆由參謀本部的最高長官——參謀總長策劃,最后上奏天皇裁可。參謀總長甚至可將經(jīng)天皇裁可的軍事行動,直接下達給政府中的陸軍的最高代表——陸相亦稱陸軍大臣去執(zhí)行,根本無須經(jīng)過首相。而政府中的陸軍省,則成為所謂的軍政機關(guān),行使后勤保障職能,說白了,就是管陸軍的吃喝拉撒的。后來,相同的機構(gòu)改革又發(fā)生在海軍身上,軍令部同樣從政府中獨立出來,成為最高的作戰(zhàn)指揮決策部門,直隸天皇;而政府中的海軍省則成為帶有后勤保障性質(zhì)的軍政部門。

這樣,日本陸海軍的最高指揮決策權(quán),都從政府中游離出來,形成了在對外事務中更具發(fā)言權(quán)的所謂“軍部”。

國民政府把避免與日本一戰(zhàn)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與日本政府打交道的外交管道,可日本內(nèi)閣在對外的軍事行動上,原本就是說了不算的——這幕沉甸甸的歷史諷刺劇,注定了國民政府的必輸之局,它不但輸?shù)袅舜蠛玫陌咨胶谒?,也差點輸?shù)袅巳A北。

而當時,日本發(fā)動九一八事變的必然性,還遠遠不止于此。

20世紀20年代,是日本政黨內(nèi)閣的鼎盛時代。文官出身的政治家們,在一個個政黨政治集團的支持下,在政治舞臺上顯然更活躍了,說話也更有分量了。他們一般受過良好的教育,受西方思潮的影響尤深。在國內(nèi)事務方面,他們大多主張保障公民自由,實現(xiàn)更大范圍的民主;在國際事務方面,則反對輕易訴諸武力,而更傾向于在尋求利益一致性的前提下的“協(xié)調(diào)外交”。

相形之下,那些原本的“帝國驕子”——職業(yè)軍官們,則有向隅之感。日本軍隊內(nèi)的“精英分子”不能漠視軍方地位的沉淪。1929年,以所謂“陸軍三杰”——岡村寧次、小敏四郎、永田鐵山為骨干的“一夕會”,得到了壯大,河本大作、石原莞爾、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這些日后在中國東北翻云覆雨的“高手”,都出現(xiàn)在了名單中。1930年,參謀本部的橋本欣五郎中校,又成立了一個法西斯軍人的秘密組織——“櫻會”,成員大多是畢業(yè)于日本陸軍大學的陸軍中央部軍官,到1931年春,會員居然發(fā)展到150多人。

“一夕會”和“櫻會”都指責政府對外軟弱,主張改造國家,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強硬政權(quán),以“伸張國勢”。但他們也有分歧:前者主張“外先內(nèi)后”,主張先解決“滿蒙問題”,再乘勢改造國家;后者主張“內(nèi)先外后”,用橋本欣五郎的話說,就是“外部問題當然需要處理,但現(xiàn)在這樣軟弱的以政黨為基礎的政府并不能處理外部問題,所以,如不通過內(nèi)部改革建立起強有力的政府而急于外政,就不可能進行改造?!?/p>

“櫻會”在行動。1930年10月,軍部以濱口內(nèi)閣批準《倫敦海軍條約》“侵犯統(tǒng)帥權(quán)”為口實,攻擊政黨內(nèi)閣。11月4日,濱口首相被一日本右翼青年刺傷,首相之職暫由外相幣原喜重郎代理,日本政局動蕩不穩(wěn)。橋本欣五郎等“櫻會”骨干遂在一批陸軍中央部軍官的支持下,計劃于1931年3月20日發(fā)動政變:先是動員民間右翼勢力制造混亂,然后以保護議會為名出動軍隊包圍議會,迫使內(nèi)閣首相辭職,建立以陸相宇垣一成大將為首的新內(nèi)閣。這就是所謂的“三月政變”??墒牵@個計劃卻受到了岡村寧次、永田鐵山等“一夕會”干將的反對,后來,原本支持政府的宇垣一成大將也畏縮了,“三月政變”遂告流產(chǎn)。

“三月政變”的流產(chǎn),促使日本軍部把注意力首先放在解決“滿蒙問題”。中國的東北,撞在了日本新軍閥對外擴張的槍口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