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雨中廬山一瞥

行者無界 作者:唐小惠


 

游過白居易草堂后,雨愈下愈大,霧更是有一種把廬山包裹得嚴嚴實實的感覺。此時的山讓人感到是那么神秘,想不出神秘的盡頭該是什么——近似宗教的情感,令我始終感到深奧和費解,很可能是自己從大都市來,還未能脫俗啊。

令人仰視的地方,總是有很多謎,還是往前走吧。廬山的名勝古跡很多,據(jù)說有兩百多處呢。傳說夏禹治水的時候曾登大漢陽峰,周朝的匡俗曾在這里隱居,晉朝的慧遠法師曾在東林寺門口植松,王羲之曾在歸宗寺洗硯,陶淵明曾在溫泉附近的栗里村淡居,李白曾在五老峰下吟讀,還有朱元璋和陳友諒曾在廬山天橋作戰(zhàn)的傳說……不知是名山吸引名人,還是名人傳揚了名山,總之這些名人、名山、名跡使人有了一種“名”的靈氣,也似乎飄飄欲仙起來。

有人報怨,說這雨下起來沒完沒了啊。

我想,如果短短的時間不能天晴霧散,好多的景點會看不見,不如留下懸念,期待明日能云開霧散??蓻]有懸念,第二天一早,霧仍舊在眼前飄來飄去,遠處群山還被緊鎖在密密層層的霧中。我們議論著,霧真若不散,我們打道回府算了。我不死心,面對著隱沒在霧海的群山默默念道:“廬山啊,念我一片誠意,讓我看看你的真面目吧!”

沮喪的我無望地作出最后的期待。廬山真有靈性,我話音之后的不一會兒,只感到耳邊一陣陣涼風(fēng)吹來,濃霧在慢慢隱退,遠處群山漸漸真實地涌在我的面前了:有的挺拔,有的秀麗,姿態(tài)各異,越來越清晰可見。我實在高興這種巧合。別人也打趣說,廬山真給我面子。我滿心歡喜,興致盎然起來。可是霧終是沒能散盡,時有霧團繚繞,但我見機行事,霧起的時候我們趕路,霧淡之后我們按動快門拍照。不知不覺已到“天橋”,據(jù)說朱元璋與陳友諒在此作戰(zhàn)時,朱元璋被神仙所救,石頭上至今還留有馬蹄的足跡。聽起來真有些不可思議,但細琢磨廬山這塊風(fēng)景寶地,如同人間仙境,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相間,史料和神話結(jié)合無疑更增了幾分仙氣,更引人遐思。

廬山游覽,不少山路緊靠懸崖而修,旁邊有欄桿護著。在此路上行走,自是心里踏實,但稍往山下探身一望,萬丈深淵便讓人不寒而栗。我不由問身邊的朋友:“這地方這么僻靜、險要,會不會常有壞人在此行兇作惡?”友人笑笑,竟說出一番道理來:人在這種大自然美景的熏陶下,更多感到的是生活的真、善、美。我不語了,心想:人之初,性本善,便是惡人面對如此令人陶醉的美景,怕也要受幾分感化。大自然也確會能凈化一個人的靈魂吧。這話讓我思考良久,美總是能影響人的,廬山的真面目,此時此刻,倒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從中領(lǐng)略到一種從沒有過的曠然心境,那便是容,像山一樣能容一切,想到此,我不免心潮起伏,如海浪翻騰,只是自己才疏學(xué)淺,無能尋思佳句,只好作罷了。

游覽廬山的時間雖說短暫,可回來后心里卻是久久無法平靜,我仍然不時地陶醉于“匡廬奇秀甲天下”的那種美不勝收的仙境之中,細細想來,又覺得縹緲,廬山的真面目似乎終沒有領(lǐng)略,但靜下心沉思,似乎又看到了,原來“面目”多是在自己的心里,只要不想了卻,最美的東西便在心田永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