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46年十一月,剛剛接手荊州一年零三個月桓溫將北伐的矛頭指向益州(四川)的成國。成國建立于公元306年,由巴氐人李特之子李雄所建,十六國之一,李雄稱帝后,因諸子不合其心意,竟棄用他的十個兒子,任命侄子李班為太子,他的這一決定為成國的危機埋下伏筆。李雄死后,諸子殺掉李班爭位,最后李雄第四個兒子李期勝出稱帝,兄弟互斗給了李雄堂弟李壽一個機會,他逼死李期登上帝位。李壽稱帝前期尚能有所作為,到后來學習石虎大修宮殿,濫用民力勞民傷財,成國元氣大傷。李壽好的不學,一個石虎有什么好學?他死后其子李勢繼位,李勢色鬼一個,史書載:"(李)勢既驕吝,而性愛財色,常殺人而取其妻,荒淫不恤國事。性多忌害,誅殘大臣,刑獄濫加,人懷危懼。"百官士民人心惶亂,加上益州土箸人的反抗鬧事,成國處在亂事之秋,桓溫第一個拿它試刀也就不足為奇了。
桓溫上表朝廷西征,大臣們認為蜀道險遠,荊州兵少難以取勝,劉惔說你們不必擔憂桓溫不能滅蜀,他這個人善于賭博,沒有把握,他是不會下大賭注的,你們還是考慮一下滅蜀后桓溫坐大的事吧!朝廷將桓溫的表章留中不發(fā),桓溫也不等,僅率舟師一萬入川。晉軍逆流而上,三戰(zhàn)三捷,逼降李勢,成國皇帝李勢低下頭來,不僅把妹妹送給桓溫,在桓溫面前竟然低聲下氣地自稱"略陽李勢。"也算個識趣的人,憑著和桓溫的姻親,被封為歸義侯,過了十四年正常人的日子,亡國之君,他算是個好命的。
桓溫滅蜀之后,聲威大震,不過他遠沒有滿足,見石虎死掉,認為北伐時機已到,再次上表朝廷請旨北征。這一次東晉小朝廷再也不敢給他機會了,功高不賞那還了得,可是不思進取勢必受到天下人的譴責,朝廷任命褚裒北伐。
北伐大軍浩浩蕩蕩,一路之上北方士民降者日以千數(shù)。東晉朝野上下沾沾自喜,認為中原光復指日可待。只有光祿大夫蔡謨獨獨不以為然,他的回答別具匠心,頗有深度,一語道出江左的東晉政權為何不能重新統(tǒng)一中原的根本原因,他對人說:"胡滅誠為大慶,然恐更貽朝廷之憂。"這句話從字面上解釋是這么個意思,"胡人被消滅確實是非常值得慶賀的事情,然而恐怕這更給朝廷帶來憂患。"聽的人不明白就問他,說您說的是什么意思?蔡謨答道:"夫能順天乘時濟群生于艱難者,非上圣與英雄不能為也,自余則莫若度德量力。觀今日之事,殆非時賢所及,必將經(jīng)營分表,疲民以逞;既而才略疏短,不能副心,財殫力竭,智勇俱困,安得不憂及朝廷乎!"這段話翻譯過來,如下:"能夠順應天意、掌握時機把百姓從艱難困苦中拯救出來的事業(yè),如果不是最杰出的圣人和英雄是不能承擔的。不如老老實實地衡量一下自己的德行與力量。反觀如今討伐趙國之事,恐怕不是當今的賢達之輩就能辦成的。結果只能步步為營,分兵攻守,這是以勞民傷財為代價來炫耀個人的志向。最后會因為才能和見識粗陋平庸,難以遂心,財力耗盡,智慧和勇氣全都變得窘困,怎么能不給朝廷帶來憂患呢!"
我之所以一字不差的摘錄和翻譯蔡謨的話,是因為他的話解答了不管祖逖也好、桓溫也罷,還是后來的謝安、謝玄叔侄,乃至劉裕、劉義隆、蕭衍,甚至南宋的岳飛、南明的史可法之所以不能收復中原的原因。他說濟蒼生成大事非上圣與英雄不能為,上圣與英雄指誰呢?看字面理解好像是指北伐諸將,其實在封建社會自他口中說出,必然是指皇帝無疑,在那個時代誰又敢稱上圣呢?孔子被尊為圣人,也是在他死后,生的時候誰敢超越天子?英雄則是指杰出的大臣。蔡謨否定當時的時賢,實際上他是否定了當時的君主。東晉一朝沒出一個圣君,也就談不上北伐大業(yè),有英雄可不可以呢?也不可。北伐為公,事成則功高震主,皇帝不答應,聰明人轉而為私,炫耀一下個人的志向,心存私心也就不可能成就大業(yè)。所以蔡謨斷言,北伐非但不會成功,反而會給東晉朝廷帶來憂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