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節(jié):第七章 牛繼馬后(2)

鮮卑帝國 作者:文韜


王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沒有強權難以保障過江士庶的利益,因此他對族兄駙馬王敦說:"瑯琊王仁德雖厚,而名論猶輕。兄威風已振,宜有以匡濟者"。王敦是司馬炎的女婿,久為揚州刺史,曾奉司馬越之命都督青州與司馬睿平級,平時為人狂妄傲慢是不會看得起司馬睿的,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過江士庶必須捧起一個人來,只有一個穩(wěn)定的政權才能維持各方的利益。終于北方的高門士族們達成一致,三月初三,依江東當地的風俗是禊節(jié),百姓和官員都要到江邊去"求福消災"。這一天,王導讓司馬睿坐上華麗的轎子到江邊去,"乘肩輿,具威儀,(王)導及諸名勝皆騎從。"當時高門士族都坐車,很少有騎馬的,江東士庶一見司馬睿這派頭,都驚了。江東望族紀瞻、顧榮等人原本就沒出來,趴門縫里一瞧,見司馬睿自個坐著肩輿(肩扛的小轎),眾多的高官名士沒一人敢做車,少見,怕是司馬越也沒這派頭吧?"見其如此,咸驚懼,乃相率拜于道左。"這才紛紛出來拜見,王導又親自到顧榮、賀循家里去,請他們出來做官,兩人二話不說滿口應承。"吳會風靡,百姓歸心焉。自此以后,漸相崇奉,君臣之禮始定。"

王導幫著司馬睿一邊拉攏吳人,一邊吸收北方的名士做官,"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王導參贊政務,朝野傾心,司馬睿尊王導為"仲父";王敦鎮(zhèn)守揚州手握軍權,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憑借司馬睿與瑯琊王氏諸兄弟的艱苦經營,終于奠定東晉王朝和瑯琊王氏家族在江左的根基,因而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語。王與馬的結合,并不僅僅是司馬睿與王氏兄弟的結合,而是皇權與高門士族的結合,它開啟了東晉百年門閥政治與皇權共天下的格局。

司馬睿安生日子沒過多久,石勒打敗司馬越的大軍,率精騎三萬入成皋關,與漢國的大軍會合。此時劉淵已死,其子劉聰為帝,劉曜、王彌統(tǒng)率漢軍與石勒一道攻入洛陽,俘虜晉懷帝。石勒鑒于自身實力弱小,把功勞讓給王彌、劉曜,率兵退屯許昌,打敗青州刺史茍晞,茍晞降而復叛被殺,純系咎由自取,隨后誘殺漢國重臣王彌。王彌和石勒是占據關東地區(qū)匈奴漢國軍隊中兩支最強的隊伍,王彌是東萊(山東萊州)士族,晉惠帝末年,隨劉伯根起兵反晉,伯根敗死后即自領一軍,屢敗晉軍,后歸附于老朋友劉淵,劉淵依為心腹,與劉曜、石勒等軍一道攻入洛陽,在群雄角逐之中,二人互有相圖之心。石勒先行下手殺死王彌,收編其軍隊,稱威關東。匈奴漢國皇帝劉聰聞訊暴跳如雷但對他也是無可奈何,先是派遣使者斥責石勒擅殺大將,目無君王,接著又加封其為鎮(zhèn)東大將軍,安撫其心,希望他繼續(xù)為匈奴漢國攻打晉朝軍隊。

此時晉朝北方重鎮(zhèn)中并州劉琨和幽州王浚各自仰仗鮮卑諸部的勢力稱威一方,石勒認為不能和他們抗衡,把目光瞄向江東。公元312年二月,石勒在葛陂(在今河南新蔡)修筑營壘,課農造舟,將備攻打建業(yè)。司馬睿大驚,江淮一旦失守,江東危矣,馬上征調江南所有兵馬屯于壽春(安徽壽縣),以鎮(zhèn)東長史紀瞻為揚威將軍,都督諸軍討伐石勒。

石勒的軍隊遭逢大雨,三月不止,軍中饑疫流行,死者太半。天時不利,軍糧不繼,人心惶惶,石勒進退兩難,召集文武商議對策,張賓獻上了著名的"葛陂對",分析天下形式,提出戰(zhàn)略方針,指明石勒的出路,奠定了后趙國的基石。

他首先提到不能依附晉國,不講和。"將軍攻陷京師,囚執(zhí)天子,殺害王公,妻略妃主,擢將軍之發(fā),不足以數將軍之罪,奈何復相臣奉!"然后又認為南下條件不成熟,建議放棄南下計劃,"去年既殺王彌,不當來此;今天降霖雨于數百里中,示意將軍不應留此地。"江東地勢險要,有大江天險,三國曹操六越巢湖不成,江東不是那么好打的,本來就不該來。"將軍您轉戰(zhàn)南北,流行羈旅,人無定志,難以保萬全、制天下。"沒有根據地,流動作戰(zhàn)也不成,既然南下之路不通,就該轉而北上,取河北!他說"鄴有三臺之固,西接平陽,山河四塞,宜北徙據之,以經營河北,河北既定,天下無處將軍之右者矣。"河北是中原的中心,打下河北,天下就沒有超過將軍您的了?,F在晉軍近在壽春,撤軍會不會招致追擊呢?張賓又說:"司馬睿之所以大發(fā)江南之兵而來,是怕我們取建業(yè),如果我們退兵,他們高興都來不及,怎么會追擊呢?" 張賓看透江東將相,司馬睿作為一個帝室疏親初到江東,必定不被江東士族重視,看看統(tǒng)兵的將領就知道,紀瞻是江南望族,江南之兵怕不是司馬睿能夠指揮的,他現在第一任務就是安定江東,不出問題,怎么肯出來和我們打仗呢。接著,張賓又制定了撤軍的方案,讓輜重先走,將軍您親率大軍逼向壽陽,等到輜重遠去,再率輕軍北上,如此一來,何憂進退無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