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王無道,戎狄虎視眈眈,周王朝處于風雨飄搖之中。鄭桓公憂心忡忡,他與太史伯私下商議鄭國出路何在:“王室多故,何所可以逃死(《國語?鄭桓公謀遷國》)?!碧凡苏乒芨鲊氖焚Y料的官僚,為他做了判斷,認為濟、洛、潁之間是個出路。那里只有十個子國,兩個男國,虢鄶兩國雖然強橫,可也不足懼,他們都是目光短淺之徒。鄭若以周天子為由,借其一方安置家小,他們無法拒絕。這兩國雖不強,卻野心勃勃,對周室大不敬,到時找個理由,把他們滅了,周圍八小國就如取囊中之物。此舉對于鄭國,是關鍵的一步,為鄭國今后近四百年的歷史打下了堅實的基業(yè)。
公元前770年,鄭桓公為保護周幽王而死于國難,成就千古美名,福蔭子孫。鄭武公得知父親戰(zhàn)死沙場,帶三百乘軍隊日夜兼程,拯救周王朝于水火之中,與戎人血戰(zhàn),戰(zhàn)功赫赫。他繼任父職,與秦襄公、衛(wèi)武公等一起擁立太子宜臼繼承周大位,護駕東遷洛陽。
鄭武公應是提倡經(jīng)?商的先驅(qū),他強占虢鄶兩國租地后,開始尋找新的生產(chǎn)力。武公對當?shù)匾恍吧膛贝笤V同胞之情:“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這“商人”就是降服于周的殷商人,他們不僅沒有畝產(chǎn),且周滅商后把他們定為世襲奴隸,其人身和財產(chǎn)均無保障,只好從事商業(yè)經(jīng)?營活動。鄭武公解放這些奴隸,極大地發(fā)展了生產(chǎn)力,也吸引了周邊地區(qū)的“商人”紛紛投奔鄭國,愿做鄭國的臣民,于是鄭國的力量迅速壯大起來。
這些商人,對鄭國的快速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人斷言,認為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產(chǎn)生于明代,大膽一點的往前推進至宋代。我比較贊同毛澤東的觀點,所謂商朝就是發(fā)達的商業(yè)活動時期。中國歷史過于漫長,所以,外國人搞一點名堂,我們便可以從老祖宗那里拿出證據(jù)來。于是,使我們自大自滿不思進取了。這是戲言也是題外議論。
公元前744年(周平王二十七年),新都尚未建成,鄭武公積勞成疾,不幸身亡,在位只有七年(短短七年,做了許多驚天動地之舉,可稱偉大)。此君娶申侯女武姜為妻,歷史上便產(chǎn)生了著名的逆生君主鄭莊公。
這位逆生的君主,表現(xiàn)出了不凡的治國才能。如果說楚國之于周王朝的關系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齊國號令天下的“尊王攘夷”也是針對楚國的政策,鄭國卻是正統(tǒng)的皇家血統(tǒng),但鄭莊公幾個動作下來,卻與周王室產(chǎn)生了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
鄭莊公擴充軍隊,開拓疆土,先伐衛(wèi),再與齊結盟,引起周平王的警覺,從此疏遠了鄭莊公。如果說周平王與鄭莊公貌合神離,尚且忍受他,到了周桓王繼位后,則完全擺出一副不信任莊公的態(tài)度來,幾次欲罷免鄭莊公而不得,使君臣矛盾進一步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