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說了一大篇,其原?因是我關(guān)注楚穆王的篡位史而已。
父王死之前要吃熊掌,兒子不同意,父王很生氣,上吊而亡。這是本人幼年從祖父那里聽來的楚王傳說,他把這件歷史事情講得溫婉而少血腥味兒。想想做少兒讀物的確不錯,只要是對孩子講出的事情,即使再過激烈殘暴之事,一經(jīng)?童話撫恤,也會壞得美妙和得體。
但現(xiàn)在當(dāng)我面對歷史中的楚穆王時,仍久久無法遣散心中的陰郁,那是一種對人性深處絞殺般的摧殘,使我不吐不快。于是,我查看楚史,希望從楚國一些宮廷政變中找到與楚穆王可以相媲的生動細節(jié),然而我只是更進一步感到楚穆王篡位的獨特性。
《史記?楚世家》記載這次宮廷政變的詳細始末。楚成王因楚國多立幼為太子,為了與中原?風(fēng)俗接近,決定立長為太子。斗勃(子上)當(dāng)時是成王的令尹(相國),他當(dāng)即提出反對意見,他認為一是楚國立嗣,多為少子,且成習(xí)俗,歷代較少改變。他作了一些鋪墊,便話鋒一轉(zhuǎn),加重語氣說:“商臣有著黃蜂一樣的眼睛,是不是眼珠凸出?眼睛長得丑惡難看,還是黃蜂蜇人眼更顯出本性兇殘來,我們無法判斷,至少他不是面善之人。”子上進一步形容,他說話聲音猶如豺的厲嚎,這種人必定心狠手辣,如果立為太子,必定后患無窮,以致造成國家混亂。楚成王以為子上對商臣多有偏見,沒有聽從,依然立了商臣為太子。
商臣得知相國子上曾力阻立他為太子,便懷恨在心,一直伺機報復(fù)。這不,機會終于來了。
公元前627年,晉楚兩國開戰(zhàn)。楚軍到達泜水以南,與晉軍隔河相望。晉軍大將陽處父并不想與楚國正面沖突,便派使者對子上詐曰:“如果挑戰(zhàn)應(yīng)明火執(zhí)仗,請不要趁對方軍隊過河襲擊對方,最好各退三十里。”子上誤判晉軍是誘激楚軍渡河,乘機襲擊,同意先退兵三十里。晉大將見楚軍退去,便告知自己的將士,楚人已經(jīng)?被我們強大的軍威震懾,嚇得敗逃而走,晉軍便裝著??旋的樣子回國。這時,楚軍退了三十里后,久不見晉軍,才知晉軍已經(jīng)?使詐撤回。這時楚國國內(nèi)謠言四起,太子商臣趁機誣告子上,說他貪生怕死,被晉人嚇破了膽,不敢與晉軍開戰(zhàn)。
楚成王聽到了幾種對子上不利的謠言,暴跳如雷,派人送一把寶劍,讓子上自裁,子上羞恨交加地自殺而死。與子上同時征伐的成大心,將真相告知楚成王,王才后悔不迭。事后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是太子商臣制造事端。楚成王這時才發(fā)現(xiàn)商臣乃是邪惡之人,對他厭惡至極,便籌劃廢立太子之事。
商臣善于察言觀色,也有很強的規(guī)避風(fēng)險的能力。楚成王對他的冷淡?,他已嗅出了幾分危險,周圍常和他套近乎的人,突然莫名其妙地對王子職親熱起來,他更是感到一種來自最高權(quán)力方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