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起義失敗后,孫中山留居日本一年多,然后前往越南,謀求法國殖民者對中國革命的支持。他在河內廣泛聯絡志士,建立了興中會分會,但試圖得到法國人支持的工作毫無成效。半年后,他再次回到日本,著手創(chuàng)辦軍校,培養(yǎng)軍事干部。隨后,他動身前往歐美,目的是改變各地興中會渙散的局面,成立新的革命團體以準備新的起義。
興中會的武裝行動暫時沉寂了。
關于惠州起義,孫中山認為雖敗猶榮:經此失敗而后,回顧中國之人心,已覺與前有別矣。當初次之失敗也,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咒詛謾罵之聲不絕于耳,吾人足跡所到,凡認識者,幾視為毒蛇猛獸,而莫敢與吾人交游也。惟庚子失敗以后,則鮮聞一般人之惡聲相加,而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嘆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較,差若天淵。吾人睹此情形,中心快慰,不可言狀,知國人之迷夢已有漸醒之兆。就在孫中山再次漂洋過海之際,一個令人震驚的案件在“迷夢漸醒”的國內發(fā)生了。案件的威力并不亞于興中會的武裝起義,而且它使國人更加明晰了這樣一個判斷:孫中山不是亂臣賊子,武裝暴動不是會匪作亂,推翻清王朝是大勢所趨,是民心所向,是希望所在。
這樣一個判斷對于中國的未來命運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