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禪味與茶味(1)

明報:茶酒共和國 作者:黃苗子


柳存仁

十余年前,跟住在日本京都的友人黃君實先生一起去參觀那里的南禪寺,是一處著名的古跡。除了肅寂的廟宇之外,據(jù)說那兒做的豆腐最有名,廟的周圍有不少的飯館都是靠它招來客人的。我們實在也不知道哪一家制的最雋,就隨便在一處"坐地"(《水滸傳》里的名詞)了。吃的豆腐是溫溫的,微有一些麻油之類,質(zhì)地滑潤,單吃這個是不足以裹腹的;這且不言。據(jù)說這里的豆腐有禪味,最早是什么高僧傳下來的秘方云云,當(dāng)然禪味到什么程度我們俗客很難領(lǐng)會。倒是君實這一位畫家,他說的話我還記得。許多人都知道,京都的一個特點是它有數(shù)以百計的大大小小的佛寺。有人說,就是在那邊住上一年也隨喜不完。君實卻特別注意各處叢林多悲風(fēng)的高樹上邊的枝杈。他說:"這些樹枝的姿態(tài)你如果細看,沒有一株一枝是相同的。"他大概預(yù)備長住在那里畫樹枝了。樹枝是畫不盡的,但是他還要誠懇地畫下去。他那句話,倒似乎有點兒近禪。

一般來說,豆腐的味道很平淡,它應(yīng)該是很近于隱逸的人們喜愛的食品,不過它不一定有禪味。若要說禪,我以為東方人大家"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喝茶,其或近之。

提起飲茶,有些人以為日本人是有他可以艷稱的茶道的:這從相當(dāng)于中國的南宋以來的時代開始,直到如今,大概也是事實。日本僧侶的種茶,喝茶,甚至開宗立戶,蔚成大國,沿襲衍變而成今日茶道的許多流派,當(dāng)然要溯源于9世紀(jì)初,中國晚唐時來華的最澄、空海師徒們從中國把茶種和茶石臼帶回本國去種植的時候。雖然在這以前,他們不是不曾知道茶,或不曾喝過茶。至于有斗茶的習(xí)尚,有茶會的組織,以及上流社會的競相用中國瓷器的器皿,和15世紀(jì)中葉以后村田珠光這位奈良的和尚怎樣盡量地把貴族、武士們享樂性的飲茶變成合理的平民化的聚會,和提倡使用日本本土的瓷器又開了他們陶瓷工業(yè)振興的機緣,我們對于鄰國的文化歷史上的這些事情,不能夠不知道一點,但茶道之興,自然還是始于吾華,這一點我們卻不能數(shù)典忘祖。唐時封演的《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云:"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24事,以都統(tǒng)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里用的茶道一詞,不就是很好的說明么?

陸鴻漸就是陸羽,這位《茶經(jīng)》的作者,他的名和字相應(yīng),是《易經(jīng)》的典故,這個不用說了?!缎绿茣肪?96《隱逸傳》有他的小傳,《全唐文》卷433也有《陸文學(xué)自傳》,近年我還看到有人把《茶經(jīng)》作了譯注的本子,讀者們當(dāng)可參看。我不曾詳細研究過喝茶的歷史。簡單地說,8世紀(jì)末陸羽時代大家喝的茶,采到葉子后先要蒸,蒸后搗磨成餅,樣子就像是茶磚。喝的時候先得切下一塊來,俗人還加上香料和其他配合的蔥、姜、棗子、橘皮等東西同煮。這樣的茶,大概就是盧仝說的"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xí)習(xí)清風(fēng)生"一類的物事,我們今天已經(jīng)喝不到了。因為宋代以后,喝茶的方法進步了,末茶興起,碾茶的技術(shù)很有成就。采茶的人收割后先把茶葉榨擠蒸壓,然后把它研成粉末。喝時,把末茶放在茶碗里,用沸水點沖后,碗里出現(xiàn)了泡沫,又用茶筅(用老竹筋制的小刷子)去攪拌,等它和勻了,■慢慢地喝。舊小說里??匆姷?點茶",指的大概就是喝這種茶時點沖的動作。北宋時的人像蔡襄、宋徽宗等作的《茶錄》、《大觀茶論》這一類的書,在許多細節(jié)方面和《茶經(jīng)》頗有出入,因為所敘說的對象不同了。南宋初曾經(jīng)兩次入華的日本榮西禪師,在他國內(nèi)號稱"茶祖",他當(dāng)時在明州(寧波)、臨安所見到的禪寺里飲茶的情況,大約就成了后來日本茶道在制作和應(yīng)用方面的一些常規(guī)。榮西和朱熹是同時代的人。他的《吃茶養(yǎng)生記》曾說:"茶也,養(yǎng)生之仙藥也,延齡之妙術(shù)也";比榮西約遲兩百多年的村田珠光,提倡喝茶,據(jù)說也是因為喝茶可以止坐禪時發(fā)生的疲勞。這正像是陸羽《茶經(jīng)》里的《七·之事》引《神農(nóng)食經(jīng)》所云"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的引申了。茶道之行,和禪寺和禪僧們的生活行事有關(guān),這在茶的歷史上記載很多,是不用懷疑的。可是,茶道里什么地方看得到有禪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