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酒興、酒膽、酒量、酒德
由以上可見,"酒"簡直成了"禮"的附庸,雖然也有"無算爵"的豪縱和孔子"唯酒無量"的達人之觀,但畢竟多半是儒者的"自我設限"。若吾黨之徒(黨,尚人也;黨,尚黑也。吾黨尚人,故不作"黨"字。),亦有所謂"飲酒四部曲",而旨趣則與之懸殊遠甚。
凡我黨徒,隨時隨地要有喝幾杯的興致,因為古人說"酒者所以養(yǎng)老也,所以養(yǎng)病也,所以合歡也。"有這許多好處,焉能不喝幾杯;所以第一要有"酒興"。其次要有"酒膽",如果飲酒像東坡那樣,止于"把盞為樂",怎能"飛揚跋扈"起來?因此要充實膽氣,勇于嘗試,勇于暢飲。但是假使牛飲三兩杯即玉山頹倒,則如何算得豪邁?所以第三要培養(yǎng)"酒量"。君不見古諺說:"堯舜千鐘,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飲百榼。"看樣子要做圣賢,也須得酒量好。然而即使千杯不醉,酒后卻亂性,則不止酒的趣味全失,而且為惡往往不小,也因此吾黨最服膺孔子在"唯酒無量"之后,特別強調"不及亂";這也是吾黨以"酒德"鎮(zhèn)壓殿后的原因??偠灾?,無興而飲,其酒必苦,必然"酒入愁腸容易醉";也就是說,"酒興"是飲酒的自然動力,是酒趣味的起點,而"酒膽"、"酒量"則是酒趣味的推波助瀾,"酒德"才真正是體驗酒趣味的至高境界。飲酒而"四部曲"具備,才可以言酒,凡我黨徒必須有此認識。也因為"四部曲"中皆含"酒"字,所以吾黨比照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定為"四酒主義",凡我黨徒自然要奉行不二。
二、歌舞助興
穿插吾黨"四酒主義"之后,應當言歸正傳,續(xù)說禮俗。
古代客人之間相互交錯敬酒叫"旅酬",依次向人斟酒敬酒叫"行酒"。敬酒時敬人和被敬的,都要"避席起立",席間往往有歌舞助興。這些"古禮"堪稱源遠流長,迄今不衰。
就拿"歌舞助興"來說,儀禮中,鄉(xiāng)飲、鄉(xiāng)射、大射、燕禮四篇,都有工歌、笙奏、間歌、合樂、無算樂等節(jié)目。也就是說,在禮儀進行飲酒之際,有樂工唱歌、演奏笙曲、唱歌笙曲間隔上場和交響樂大合奏等的演出。"無算樂"是對"無算爵"說的,即縱飲為歡之時,音樂也隨著盡情地演奏。
而賓主筵席,酒酣耳熱了,也要繼之以舞蹈。且舉《史記》兩件事來看看。
《項羽本紀》記載鴻門之宴,范增要項莊入內敬酒,然后"劍舞",趁機殺劉邦于座中。項莊對項羽說:"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這時和劉邦約為婚姻的項伯,看情形不對,也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以致項莊始終無法下手。項家叔侄這場"武舞",雖然教劉邦如坐針氈,汗流浹背,但所借的題目正是筵席間助興為歡。
又《魏其武安侯列傳》記載魏其侯竇嬰宴請武安侯田蚡,等到飲酒半酣,將軍灌夫起來跳舞,舞畢,請丞相田蚡接舞,田蚡竟不起身,灌夫覺得很失面子,便說了許多冒犯的話,主人竇嬰在一旁排解致歉。后來田蚡娶燕王女為夫人,太后下詔列侯和宗室都前往道賀。酒喝到差不多時,田蚡向賓客敬酒,賓客都離開席位,伏在地上,表示不敢當。不久竇嬰起身敬酒,只有那些舊交"避席",其余的人照樣坐著,連膝都沒有離席。灌夫看在眼里,心中不快,也離位依次敬酒,敬到田蚡時,田蚡坐著不動,說:"不能再飲滿杯了。"灌夫氣極了,卻嬉笑著說:"您是個貴人,還是請干杯吧!"田蚡不予理會,灌夫有氣沒處發(fā),敬到臨汝侯,臨汝侯正跟程不識交頭接耳,又不"避席",灌夫便破口大罵起來,終于弄得不可開交,被田蚡當場扣押。從此竇、灌和田蚡結下深仇大恨,竇、灌終于被田蚡誣陷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