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若夤緣而會的酒友,亦有一些。其中,以倪匡、黃■、蔡瀾三位"名嘴"印象最深。此三人飲酒,亦可謂上承竹林七賢之風,或怒或狂或放,各有面貌;其言其行,則似基于本性、出于感覺,近乎晚明一些人物,而不避習俗所謂艷、新、異之譏。竹林七賢,雖有放誕之名,縱酒之責,認真看來,都別有懷抱。如阮籍,公然說"禮豈為我設也",卻不許他的兒子學他,"汝不得復爾",那個嵇康,也托山濤照顧兒子。三名嘴中,倪匡、黃■,即予兒女最好教育,蔡瀾無兒女,唯極孝順父母、關(guān)愛友人,尤其女性。明末見于服飾變化是"去樸從艷"(更有男人穿女服,忒也"新潮"),文藝是"異調(diào)新聲"(詩文多浮詞艷句,歌曲每勾新擷奇,小說窮聲色描繪,直若香港),學術(shù)是"慕奇好異"(李贄以商品經(jīng)濟評估孔子之類),可謂物質(zhì)與精神生活的全方位變化,恰是歷史轉(zhuǎn)折期的表征,也是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導致人心思變的必然結(jié)果。名臣張居正衣服麗都,噴香抹脂是一型;士大夫如江南名士祝允明、張夢晉等,大唱蓮花落,于冬雪街頭行乞,得錢即買醉,以斯文掃地為樂是另一型。但三名嘴言或大膽,行事實未致如此極端,取的是"中庸之道",只是比"亦有此想"的大眾,敢于公開站出來,先踏出一步。與他們共酒,可試出另一種味道。
難忘愛荷華日日夜夜:安格爾"干杯"依稀如昨
外國酒友,安格爾、許世旭、史理安、田村隆一等不可不說?!督鸨廴恕纷髡甙耢`雖為"最佳酒友"之一,曾草長文為記,則不贅。另有一位柬埔寨詩家幽山奧,"革命"后,下落不明,期待有重敘之日,為免梁實秋悼冰心的美麗錯誤,暫且不提。與安格爾的關(guān)系,亦師亦友,安格爾首創(chuàng)"創(chuàng)作坊"的教育形式,開世界上以創(chuàng)作得授學位之風。桃李滿天下,美國當代不少戲劇、詩歌、小說名家,即出其門下。退休后,又與中國當代著名小說家聶華苓,首創(chuàng)"國際寫作計劃",影響遍全球,對海峽兩岸文學交流,貢獻尤多。猶憶一九六七年秋,初抵愛荷華,甫下飛機,聶華苓和安格爾接往安格爾費神代賃之公寓,旋忙于購買、張羅睡房、客廳家具用品畢,即攜往湖畔,乘坐游艇,休息觀覽,吃炭燒牛排喝波旁酒,照顧一如子侄。當其時也,""文革""方興,香港左派搞事,遍地"菠蘿"、"同胞勿近"。華苓與安格爾,對此均甚關(guān)切,唯及至吃完牛排,將進酒,才探詢港事港情,體貼細心有如此者。為道非理性行為,歇斯底里言論,感慨無似。華苓同情、痛心,思有所援手。安格爾卻有起而行之意,謂應將真相廣為傳揚,以促世人認清事象,語甚憤激、神態(tài)凜然。此際,華苓一再添杯,安格爾連盡數(shù)盞,即知性情中人,愛酒者在此,愛國,愛正義如者亦在此,在愛荷華。此前,在臺北、香港酒會場合,數(shù)度與安格爾見面,所留的大美國主義印象,從亦化釋。大概,于正式應酬場所,有所謂禮節(jié),更宜面面俱圓,而安格爾偏不是那種人,既格格不入,難免令人覺得孤高,滋生誤解?;氐饺粘I?,安格爾平和、熱誠、正直的性格,則表露無遺。華苓既開明灑脫又疾惡如仇,更熱心助人扶掖后進,是友朋心目中的大姐,從此,或在美或在港,或二三知己或七八熟人,即常與華苓和安格爾暢飲聊天。人們都說,華苓與安格爾是事業(yè)良伴,世上仙侶。去年夏初安格爾不幸逝世,華苓痛喪可想而知。天何妒也,拆散佳偶!但前不久華苓來港,為"香港文學雙年獎"評審,見之雖難抑哀痛,卻參加所有活動,談笑如常,其堅韌豁達,至為感人!評審完畢,臨別依依,華苓請愛荷華之友共酒,叫人想起愛荷華河畔,安格爾與華苓家的日日夜夜,仿佛間仍聽到安格爾的爽朗笑聲,并用中文說:"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