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癖實錄
2011年3月16日,受日本地震輻射的恐慌影響,“食鹽能抗輻射”“食鹽會漲價”等等類似的謠言讓人們心慌意亂。
寧波率先開始了搶鹽囤積浪潮,此種行為導致商店食鹽告罄。在電話網絡盛行的今天,瞬間,搶購食鹽的風波蔓延至全國各地,連帶咸味的榨菜、醬油都被搶購一空。
“食鹽為必需品,保質期又長,寧信其有,不信其無!”
“大家都在搶,肯定有搶的原因!說不定漲價了呢?說不定買不到了呢?”
..
總之,搶到鹽的美滋滋地抗著鹽,仿佛打了勝仗;沒買到鹽的,還在四處搜購,惶惶不可終日。
3月18日,鹽務局、專家開始出來辟謠。
鹽務局:鹽不荒,不用慌;
專家:此碘非彼碘,不必多吃鹽。
民眾聽了,看著自家堆的幾十年甚至幾百年都吃不完的鹽,傻眼了。
“這些人太自私了!”有人說。
“這些人太蠢了!”又有人說。
搶鹽風潮的出現(xiàn),真的是太自私和太愚蠢造成的嗎?
揭秘真相
實際上,與其說搶鹽事件是人們愚蠢和自私的體現(xiàn),倒不如說是他們的精明過度。所以一遇到災難,他們首先選擇的就是自保。而這種自保的前提就是“謠言”寧愿信其有,也不信其無的心理。
我們知道,搶鹽風波并不是第一次發(fā)生,是當年非典時全面搶醋的一個翻版。
網上曾流傳著一則笑話:今天某超市,眾人正在爭相搶購食鹽,唯有一老太鎮(zhèn)定自若地在一旁選購其他商品,并不時搖頭嘲笑。旁人上前問她為什么不跟著搶,老太答:非典那年搶的鹽和醋還沒吃完..
為什么會這樣?原來,我們生活在一種相當不安的情緒中,人人如同驚弓之鳥,一有什么風吹草動,自然先想到自保。于是,當謠言一發(fā)生,羊群效應就出現(xiàn)了。
我們知道,任何謠言的快速傳播,究其原因,無外乎兩種:對私利的關切與從眾心理。搶鹽事件之所以能夠在一夜之間傳遍全國,足以看出在共同關切之下恐慌心理、不安全心理的傳播速度。
搶鹽風潮最先是從浙江、廣東等沿海城市傳來的。他們搶鹽的主要原因無非有兩種:一種是認為我們國家的鹽是從海水提煉出來的,擔心海水被日本核輻射污染后不可食用;另一種是我國目前的市場上所售的食鹽都是加碘鹽,關鍵時刻可用來防輻射。
其實,很多搶鹽者本身并未真的在意有什么所謂的“核污染”,更談不上了解在什么情況下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核污染”,他們之所以參與到“瘋狂搶鹽”的行動中,主要是由于一種恐慌心理和不安全心理的驅使。他們看到周邊的親朋好友、左鄰右舍都在搶。喜歡人云亦云的人馬上就跟起風來,不管什么情況,先把東西搶到手再說。因為按大家的慣性思維——“大家都在搶,而且寧愿出高價都要搶到手,不搶的話到后面自己就吃虧了”。就是這樣一種想法引導著人們加入到搶鹽的風潮之中,進一步助長了瘋狂的搶鹽態(tài)勢。
搶鹽其實最初的萌發(fā)來自于人心,在這個高壓、高節(jié)奏的社會環(huán)境下,在這個災難不斷的大環(huán)境下,人們的內心一直被壓抑著,一方面在內心深處期待著一些不平凡事情的發(fā)生,一方面又懼怕發(fā)生不平凡的事情。所以當“鹽慌”的謠言一傳出來后,大家的腦子里猛地出現(xiàn)“事情總算發(fā)生了”“我要趕快自?!钡男睦戆凳?。根本不會去思考“鹽慌”是不是真的會發(fā)生,只想著趕快跟在別人后面去搶,更不會想這些鹽買來做什么。只是想著只要搶到了才會有安全感,就什么也不用怕了。
所以與其說搶鹽是一種自私愚蠢,不如說是一種長期缺乏安全感的無意識的行為,就像前面有人跑,自己也會無意識地跟著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