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楊修之死的原由探考(6)

嚴肅的不正經 作者:汗青


當時因為戰(zhàn)亂頻起,天又災荒,民不聊生,所以曹操下令禁酒以節(jié)糧,孔融就去書諷刺曹操說:“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堯不飲千鍾,無以成其圣。且桀紂以色亡國,今令不禁婚姻也?!?

御史大夫郗慮知道這個事情后,便“免融官”,哪知道他“雖居家失勢,而賓客日滿其門”,還常嘆曰“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曹操破袁紹后,曹丕娶紹子袁熙的夫人甄氏為妻,他又調侃道:“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辈懿僖驗榭兹诓W,還以為是書傳所記,就問孔融出處,孔融就說“以今度之,想其當然耳”,所以孔融終于被曹操找個借口殺了。和他最相得的彌衡,也因為看不起曹操,被放逐到劉表那里,結果也不討劉表喜歡,被劉表部將黃祖一刀殺了。彌衡在評論許昌眾人的時候,說“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也就是說只看得起這二人,其他人不足道。而孔融推崇劉備更過于曹操,他們對曹操以及曹魏的重臣如荀彧、陳群、司馬懿等是很看不起的,因此可以說處處與曹魏政權作對,可惜又沒有政治和軍事上可以對抗的能力和實力,因此只好在口頭上占些便宜,最終被曹操一個個地斬除了。所以楊修之死的第二個原因,是他隸屬于曹操對立面的政治陣營,并非僅僅是因為有才與身為袁術的外甥才死的。

說到此處,楊修的死因也基本上說完了,我們再來說說前面說過的有關楊修的兩則故事。

一個是關于解蔡邕題邯鄲淳撰的曹娥碑“黃絹幼婦,外孫齏臼”事。

查此事出于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原文有“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魏武謂修曰:‘卿解不?’答曰:‘解’”幾句,案《后漢書·曹娥傳》“元嘉元年縣長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為立碑”,考曹娥碑碑文有“上虞縣令度尚字博平、弟子邯鄲淳字子禮撰”的字樣,上虞,縣名,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置,古隸會稽郡。所以這個碑是在會稽,又據清光緒《上虞縣志》載“曹娥廟在十都曹娥江西岸,舊在江東,屬上虞,后以風潮嚙壞,移置今處,隸會稽”,所以這個碑是在現(xiàn)在的紹興上虞。曹操一生沒有過江南,可以很明確地推斷這個事情純粹是虛構的?;蛟S羅貫中也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所以在他的《三國演義》里將這個事情演化到是曹操過藍田的蔡文姬家里,看見了碑文的拓本來掩蓋這個明顯的紕漏,也算是用心良苦。另外說句題外話,曹娥碑現(xiàn)在尚存,我曾經去看過,不過漢元嘉元年(151)上虞縣長度尚立的碑早已散失。后來在東晉升平二年(358),王羲之也曾經到廟書曹娥碑,文字由新安吳茂先鐫刻。此碑絹本手跡現(xiàn)存遼寧博物館,上有梁代徐僧權、滿騫、懷充等人題名,還有韓愈、宋高宗等人題款。而現(xiàn)存的曹娥碑系在宋元佑八年(1093)由王安石女婿蔡卞重書的。此碑高23米,寬1米,為行楷體,筆力遒勁,流暢爽利,在我國書法史上有較高的地位,由于已歷千年,所以可稱是彌足珍貴。

第二個是關于楊修解曹操的“一合酥”為“一人一口酥”的問題。我因為受一位任職于中學的好友之托作此文,所以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行的初中課文《楊修之死》中有“操自寫‘一盒酥’三字于盒上,置于案頭”一句。在這里,這個“盒”我認為應該是“合”字。因為按照《漢書·律歷志》曰“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則這里的“一合”,應該是個計量單位,而不是我們現(xiàn)在通常意義上的“一包”或者“一盒子”的意思;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注:“合”又讀gě,容量單位;再查《說文解字》中只收有“合”字,并無“盒”字,而《說文解字》是由許慎(約公元54-149)編纂的,因此在三國的時候應該還沒有這個“盒”字;而且,古人寫字是豎寫的,如果是“盒”字就應該念成“一人一口皿酥”,這樣就解釋不通了,只有是“合”才可以說得通;所以“盒”字的產生可能是由后人取“皿”字的儲物之意與“合”字的其中一個字義結合衍生而來的?;蛟S作為課文的編者只考慮了用字的規(guī)范性而沒有考慮到古代根本就沒有“盒”這個字,因此用了“盒”字。但是,作為一個歷史故事,我覺得還是要尊重歷史上文字的用法,而且以現(xiàn)在的用法,是不能合理地解釋這個故事的,所以還是用“合”字,然后在后面加個注解解釋一下比較好,不然,難免有誤導之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