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暑假是高考前最后一個也是最關鍵的暑假(我一直沒放棄高考),可我一點書本也沒看,作業(yè)也是在最短時間內完成的(其實還有沒做完)。那時我父母都上班,家里只有我一個人,我除了中午出去花三塊五(現(xiàn)在已漲到四塊錢了)吃一份涼皮或涼面外,其余時間要么是躺在床上苦思冥想,要么就是對著電腦以寫一個詞改一個詞的方式寫著文章。一個暑假,我終于把通用的幾篇文章改好了。
開學后我任務更重,尤其是11月份,忐忑地等待提前申請的結果,還要寫正常申請N所學校的文章。那時我天天被一篇篇Essay(論文)折磨著,在公交車上,在食堂里,在操場上列隊跑步時,苦思冥想著該如何下筆、寫什么內容、如何寫。上課時我也不拿課堂講義,拿出一張破紙就開始邊想邊寫。上午第五節(jié)課的鈴聲一響,我便急匆匆地去了學校的電子閱覽室,把我上午寫好的東西錄入電腦,發(fā)給老師或在美國的學姐們,下午繼續(xù)歪著身子構思下一篇文章,一晚上在家抱著電腦抓耳撓腮、唉聲嘆氣。幾乎我所有的卷子都是空白的,偶爾遇到老師要檢查,就趕忙搶來同桌的講義在最短的時間內抄完。
可以說高三的上學期,那個高考前最重要的時期,我什么也沒干(對于高考來說)。當時我還沒下定決心一定要出國,可我卻如此拋下一切全心全意、全神貫注地弄我的出國申請。連我都不知道自己為何這樣“義無反顧”,也許命運早已安排我走這樣一條道路吧。12月下旬我被芝加哥大學錄取了,這足以帶給我一時的興奮不已和一些難得的自信。正常申請時,我申請的都是排名前十的大學,而且都申請了獎學金,可惜最后沒有一個錄取我。不過我覺得以我已有的實力能申請到芝加哥這樣的也算幸運了,至少可以說,我之前3年的努力沒有白費。
高考及其之后
高考一直是人們爭論的話題,人們可以列舉它的多條不合理性,比如禁錮思維、一考定終生、判卷不公等等,但它又是數(shù)十年來中國選拔人才最重要的手段。而對于那些日復一日樂此不疲地做著各種試卷的學生,有人認為他們懂得看開一切,“化無奈為力量”,有人認為他們是被高考體制禁錮、扼殺的受害者。不錯,在中國只要想通過上大學從而有更好出路的,沒人能躲開高考這一關。雖然我已著手申請美國大學,但我并不一定能成功,因此我一定要有高考這一“保底”,所以我從未想過放棄它。
就算被芝加哥大學錄取后,我也不想就這樣不考了。我突然覺得我不能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放棄,如此寒窗苦讀12年,經歷大大小小的考試選拔,為的不就是這最后的一次考試嗎?也許這樣的堅持不能鍛煉我什么能力,甚至是毫無意義,但我一定要善始善終。如果我沒有走到終點(雖然只是人生中暫時的終點),我會覺得這十多年的努力都付諸東流,我的心也會是空空的。我想有始有終也會是我今后做一切事情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