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論江右王門的學脈流衍(14)

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的反思與開展 作者:蔡仁厚


三、結論:兼述江右學風之特色

北宋諸儒,上承儒家經(jīng)典本有之義,以開展他們的義理思想;其步步開展的理路,是由《中庸》、《易傳》之講天道誠體,回歸到《論語》、《孟子》之講仁與心性,最后才落于大學講格物窮理。到了宋室南渡,胡五峰消化北宋儒學而開出湖湘學統(tǒng),朱子遵守伊川之理路而另開一系之義理,象山則直承孟子而與朱子抗衡。理學之分系,于焉成立。

江西雖為陸學家鄉(xiāng),但朱子之學亦同樣在江西傳衍。文天祥(江西吉水),雖非學術人物,但其師承出于朱子一系;而元儒吳草廬(江西崇仁)亦系出朱子,唯其論學則兼取朱陸。明代初期,南方理學以朱子系之吳康齋(江西崇仁)為中心,胡居仁、婁諒、陳白沙(胡、婁,皆江西人),同出康齋之門。陳白沙別走蹊徑,開啟明代心學之緒。而一度問學于婁諒之王陽明,更創(chuàng)致良知教,而王學又特盛于江右。據(jù)此簡單之敘述,可知江右地區(qū),并無學派門戶之畛域;其學風之表現(xiàn),主要是依乎儒家義理演變之進程而為轉移。

南宋理學開為三系,“心性為二”之朱子系廣大流衍,“心性是一”之象山系亦傳布于江西與浙東。自元及明,朱子系取得官學正統(tǒng)之地位,象山系隱伏民間而少露聲光,及陽明出而稱揚象山,心學大盛。唯胡五峰“以心著性”之義理間架,則長久沉沒而無人聞問。但既為儒家心性之學理所當有之義理間架,便遲早會有所顯、有所立。“以心著性”之義理雖到明末劉蕺山才充分完成,而其前機則已在江右王門之演進中開始顯露。

陽明之親炙弟子東廓、南野、明水等,持守師門宗旨,是江右王門之正嫡。私淑之雙江、念庵則依附良知學而橫生枝節(jié),以未發(fā)已發(fā)之方式想良知(擬想有未發(fā)之寂體而與已發(fā)之良知不同),乃引出許多對良知之疑誤。另有雙峰、師泉、塘南,則又以道體性命為首出,欲回向性體、奧體(性宗)而開啟脫離王學(心宗)之機。雖尚有扭曲而未達成熟,但又實可視為劉蕺山思路之前機。

本文之作,主要即在敘明江右王門有此三支。而論及江右王學者,無論褒貶,皆當知悉此中之分別差異,乃能言之相應而中肯。而本文之所以兼述近溪學之風格,則因泰州派發(fā)展到近溪,可以代表良知學之圓熟境界。而平常言及王學末流之弊,多半是指泰州派下諸人之不平不正(近溪之師顏山農(nóng)與近溪之同門友何心隱亦在其中)。唯近溪“清新俊逸、通透圓熟”,可謂能正師友之偏狂,而為王門之肖子、理學之功臣。雖系屬泰州,又實為江右王門之一脈,故亦列為一節(jié)而略作介述。

1994年12月,出席香港“第三屆當代新儒學國際會議”論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