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9月30日,這一天是猶太教的贖罪日,卡夫卡去了布拉格猶太教堂。他第一次在信件和日記中特意提到自己的猶太教信仰。在這座古老的猶太教堂中,卡夫卡看到三個虔誠的東部猶太人,他們"弓著身子,趴在祈禱書上,把祈禱披肩拉到頭頂,身體盡量蜷縮著"。另外,他那雙作家特有的明察秋毫的眼睛還在人群中認出了"妓院老板一家"。盡管這里的祈禱者用"阿拉伯式的音調(diào)"做著"聲若游絲"的禱告,但他總結(jié)說:"在更深的層面上,讓我激動的是平卡斯教堂的猶太教"。平卡斯是附近另外一座猶太教堂的名字,這座教堂今天以建于1958年的大屠殺紀念碑而聞名。
對卡夫卡來說,為猶太教而激動顯然是一種全新的情感??ǚ蚩ǖ母赣H是一個被基督教同化了的猶太人,以冷淡的態(tài)度對待宗教,卡夫卡本人則只在上學(xué)時對猶太復(fù)國運動比較感興趣。然而,1911年是一個轉(zhuǎn)折點。這一年,意第緒劇團到布拉格做巡回演出,卡夫卡遇到了虔誠的東部猶太人--約瑟夫盧斯曾在他們的生活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卡夫卡對猶太教的興趣被喚醒了,這種興趣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中變得越來越強烈。
卡夫卡對猶太教的態(tài)度成為他和他的父親爭論的另一個焦點。在1919年那封《給父親的信》中,卡夫卡細致地描寫了在父親的影響下,他對待猶太教的三種態(tài)度。第一個階段是在卡夫卡的幼年,他因為自己不常去教堂、不行齋戒而引咎自責:"我以為,我那樣做并不是對我自己,而是對您不公正,于是一種內(nèi)疚之情涌上心頭,這種內(nèi)疚隨時隨刻都可能產(chǎn)生"。第二個階段是少年時期的卡夫卡發(fā)現(xiàn),他的父親用"猶太教空洞的教義"來譴責他,而這是荒唐可笑的。
赫爾曼每年只有四次去教堂,在教堂里,他常常漫不經(jīng)心,似乎只在意祈禱的儀式(盡管"有時您能在祈禱書里將大家正在誦讀的禱文指給我看,這使我大為驚異。"),只要弗朗茲在教堂里做個樣子,赫爾曼就滿意了。弗朗茲"在那兒百無聊賴,忍著呵欠,打著盹兒度過漫長的時間(我想,后來只有在舞蹈課上我才有過同樣的厭倦)",盡最大的努力"找點兒有趣的事解悶",比如每當打開猶太經(jīng)的經(jīng)柜時,"我總要聯(lián)想起娛樂場上的小型打靶室,只要一打中靶心,也會有一扇柜門應(yīng)聲而開,惟一不同的是,從打靶室里出來的是有趣的獎品,而從這里出來的卻總是那些破舊的無頭娃娃?"卡夫卡在這里刻意用輕率而瀆神的方式表達了他的不滿,他不愿意僅僅為了儀式而被拖進教堂。童年時,他的父親曾嚇唬他,說他有可能被叫起來誦讀《摩西五經(jīng)》:"一連好多年,我一想到這就嚇得發(fā)抖"。除此之外,他"那種無聊的心緒倒也沒有受到別的東西的很大干擾",但成人禮是個例外。不過,對弗朗茲來說,就連成人禮也"不過是一場可笑的考試而已"。當赫爾曼被叫起來誦讀《摩西五經(jīng)》時,在弗朗茲看來,這只是父親在社交上的勝利;每當要為死去的人誦經(jīng)時,赫爾曼總是先把孩子打發(fā)走,這給卡夫卡的印象是"這里接下來要發(fā)生某些見不得人的事"。家里的情況更糟糕,僅存的宗教儀式是逾越節(jié)前夜的祈禱,而這種儀式"日漸變成了一場嘻嘻哈哈的鬧劇。"
卡夫卡相信,父親灌輸給他的是實用而勢利的猶太教義(在教堂里,赫爾曼經(jīng)常指給卡夫卡看猶太百萬富翁)。而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在我看來,最虔誠的態(tài)度就是盡快擺脫這種教義"。赫爾曼在"猶太人區(qū)的小村鎮(zhèn)"里繼承了猶太精神,他的確對猶太教傳統(tǒng)有一種真實的記憶,然而隨著遷居城市、服兵役等等,這種記憶逐漸被消磨了,他心里留下的只是最低限度的猶太精神,因此,"從根本上說,您生活的信念就是,您相信某一個階層的猶太人那壓倒多數(shù)的觀點是絕對正確的",但是要把它向下傳給一個孩子,"在您傳遞的過程中,它就像水滴一樣漏光了"。由于赫爾曼要傳遞的教義--"您以猶太教的名義并用浮夸的手勢所闡述的"--沒有真正的說服力,他不得不訴諸于威脅,并且對弗朗茲那種明顯的冥頑不靈大動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