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信奉佛教的赤松德贊,為了在西藏弘揚佛法,派專使去迎請蓮花生大師入藏,蓮花生在雅魯藏布江邊與赤松德贊會面。傳說,蓮花生大師作禮時,竟然手中噴出火焰,眾人見了立刻向蓮花生大師行了五體投地的大禮。蓮花生大師以其高超的神通攝服藏人,并且建立佛教寺廟,傳授佛法,使佛教在西藏生根發(fā)芽。就這樣,蓮花生大師成為“藏密”的創(chuàng)始人,被藏族人稱為“第二佛陀”。
與漢傳佛教一樣,藏傳佛教也有不同的四大宗派,蓮花生大師所傳的教法,后來被稱為“寧瑪派”,意思是“古老”。該派與西藏傳統(tǒng)的苯教有所融合。17世紀時,五世達賴喇嘛扶持該派的發(fā)展,在青海、四川和云南一帶影響很大。直到今天,每年的藏歷五月初十,寧瑪派的祖庭桑耶寺的喇嘛們會跳起蓮花生大師及八大化身的金剛舞。
公元1073年,一位叫貢卻杰布的出家僧人,來到后藏薩迦地區(qū)傳教,建造了薩迦寺,創(chuàng)立了薩迦派。在大昭寺內(nèi)供奉著薩迦派的祖師們,人稱“薩迦五祖”。最右面的祖師,就是八思巴。他繼薩迦班智達之后,被元朝皇帝忽必烈封為國師,負責全國佛教事務和整個西藏地區(qū),結(jié)束了西藏近四百年的混亂局面,從此西藏也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
噶舉派是公元11世紀中葉由瑪爾巴所創(chuàng)立,噶舉是傳承佛語的意思。該派特別重視師徒之間的口耳傳授,是藏傳佛教第一個實行活佛轉(zhuǎn)世制度的教派。第一個轉(zhuǎn)世活佛稱為噶瑪巴,意為“行佛行事業(yè)者”。明代永樂皇帝賜封其為“大寶法王”,延續(xù)至今。噶舉派在藏傳佛教各宗派里支系最多,今天擁有數(shù)量眾多的寺院,遍布整個藏族地區(qū)。
公元14世紀70年代,一位年輕人走在去往西藏的道路上,他就是格魯派的創(chuàng)始者宗喀巴大師。宗喀巴,1357年生于青海湟中縣,八歲出家,十七歲進入西藏求法。經(jīng)過艱苦的修行和學習,他通達顯密各宗的教義。他面對當時藏傳佛教派別眾多、混亂和戒律松懈的局面,整理出一套“先顯后密”的修習次第,嚴格要求僧人遵守戒律,深入研習,聞思修證,倡導一條循序漸進的覺悟之路。他綜合各宗教義后撰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一部中國佛教史上的不朽經(jīng)典。
公元1642年,格魯派在蒙古貴族和皇太極的扶持下取得了西藏地區(qū)的統(tǒng)治地位,由此成為在藏地信徒最多、勢力最大的宗派。宗喀巴圓寂后,傳承他事業(yè)的,是他的兩個門徒。一位名叫根敦珠巴,身后被追認為第一世達賴喇嘛,相傳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另一位叫克珠杰,后來被追認為第一世班禪,相傳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公元1653年,五世達賴遠赴北京,朝見順治皇帝,受冊封為“達賴喇嘛”,從而確立了他在藏傳佛教的領袖地位。康熙五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713年,中央政府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達賴、班禪的轉(zhuǎn)世,從此由中央政府正式冊封,沿襲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