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子曰:"甚①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fù)夢見周公②。"(《述而》第七·五)
章旨
孔子自嘆其道尚未實行,而人已衰老。
注釋
① 甚過分,此指太厲害。
② 周公姓姬,名旦,相武王,佐成王,制定禮樂制度,周朝因而大治。
析論
周公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他承繼父兄之德,制禮作樂,使周天下大治,后世視之為圣人。魯國是周公的封國,所以周禮盡在于魯??鬃邮囚攪?,對周公極為景仰,他所傳的道,正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往圣先王之道。他所期待推行的,正是周代制度,所以時時念及周公,因為周公是先王之道,周代制度的代表。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孔子因為時時景仰周公,所以夜里也會常夢見周公。可是現(xiàn)在年老體衰,已好久"不復(fù)夢見周公",弦外之音就是說不能再見到周代制度了。
孔子年輕時,時時以推行先王之道為職志?!蹲雍薄菲涊d子畏于匡,孔子說:"文不在茲乎!"正表明了孔子以文化傳承者自居,而實現(xiàn)周公之道正是孔子念茲在茲的心愿??墒悄昀狭λチ?,不容易再見到周代制度的實現(xiàn),于是發(fā)出如此深沉的感慨。不過由于孔子的立說傳道,使先王之道成為源遠(yuǎn)流長的中華文化的主流,孔子無愧于周公,我們是否也該無愧于孔子呢?
(四)
葉公①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②。子曰:"女③奚④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⑤忘食,樂以⑥忘憂,不知老之⑦將至云爾⑧!'"(《述而》第七·一八)
章旨
孔子自述為學(xué)之樂以示人。
注釋
① 葉公楚國葉縣尹,姓沈,名諸梁,字子高,僭稱公。葉,音shè。
② 不對沒有回答。
③ 女通"汝",你。
④ 奚何。
⑤ 發(fā)憤自覺不滿足而奮力去做。憤,心求通而未得。
⑥ 以猶"而",連詞。
⑦ 之無義,介詞。
⑧ 云爾語尾助詞,相當(dāng)于白話的"罷了"。
析論
每個人都有忘憂、忘食的經(jīng)驗,喜歡下棋的人,下起棋來,就忘了時間;愛聊天的人,聊起天來沒完沒了;愛打球的人,打起球來,也會忘了時間和憂愁;愛看小說的人,看起小說來,也是沒日沒夜的,總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子路沒有回答。子路沒回答的原因,大概是不知道怎么樣來形容孔子,孔子知道了,就把自己描述了一番。
孔子自我描述的一段話中,有兩個關(guān)鍵的詞語要把握,一個是"發(fā)憤",另一個是"樂"。孔子到底發(fā)憤什么?樂什么?孔子一生的成就在他的道德,所以所發(fā)憤的是進(jìn)德修業(yè),他為了進(jìn)德修業(yè),竟然忘食;從進(jìn)德修業(yè)中,獲得的滿足與快樂,又把憂愁給忘了。處在這種忘憂、忘食的境界中,連老了都不自覺,這就是孔子成為圣人的根本所在。
一個人想做一件事,全心投入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專注于該做的事,還怕啥事做不成;但專注于不該做的事,那就非身敗名裂不可了。選擇什么是我們所該專注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課題。
(五)
子曰:"蓋①有不知而作②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③,知之次④也。"(《述而》第七·二七)
章旨
孔子自述不妄作,其為學(xué)方法在于多聞多見,擇善而從之、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