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子曰:"眾惡①之,必察②焉;眾好③之,必察焉。"(《衛(wèi)靈公》第一五·二七)
章旨
孔子以為君子判斷是非善惡有一定公正客觀的標(biāo)準(zhǔn),不能隨人俯仰。
注釋
① 惡音wù,厭惡。
② 察仔細(xì)地探察。
③ 好音hào,喜愛。
析論
君子判斷是非善惡,要有客觀而公正的標(biāo)準(zhǔn),不能只以眾人的好惡為好惡。照一般人的想法,大多數(shù)人喜愛的,應(yīng)該是對的;大多數(shù)人厭惡的,一定是錯的。所謂"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是也。但是,事實并沒有這么簡單。眾人所討厭的,未必是錯的;眾人所喜歡的,未必是對的。春秋時代,子產(chǎn)在鄭國執(zhí)政,前兩年他整治田里,調(diào)整賦稅;提倡節(jié)儉,壓抑奢侈,人民都很討厭他,最后子產(chǎn)卻成了鄭國的大功臣。齊簡公時,田常為相,人民對他非常愛戴,田常最后卻殺了齊簡公,獨攬齊國大權(quán)。由此看來,"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這才是知識分子獨立判斷精神的最高典范。
(二)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惡②人。"(《里仁》第四·三)
章旨
孔子以為只有仁人,心中沒有偏見,所以好惡能得其正。
注釋
① 好人能公正地喜愛好人。好,音hào,作動詞用。
② 惡人能公正地厭惡壞人。惡,音wù,作動詞用。
析論
喜愛好人,厭惡壞人,本來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人心不得其正,那么該喜愛的好人也不能客觀地喜愛了,該厭惡的壞人也不敢厭惡了,這么一來,壞人沒有公義的制裁,即使有法律也不能伸張,整個社會就會走上"君子道消,小人道長"的惡質(zhì)化境地。仁者秉心平正,能夠客觀地喜愛好人,厭惡壞人,社會的公理正義才能得到伸張,并走上"君子道長,小人道消"的境地。
管仲對小節(jié)不甚注意,一般人不敢說他好,只有鮑叔牙勇于保舉他,因此為齊國發(fā)掘了一位了不起的治國人才。這是仁者能"好"人??鬃尤昔攪拇笏究?,第七天就誅少正卯,原因是少正卯"心逆而險,行僻而堅,言偽而辯,記丑而博,順非而澤",像少正卯這種人很能得到一般不明事理的人的歡迎,只有仁人君子才能勇敢地"惡"他。仁者用心如秤,明理如鏡,善善惡惡,嘉善而矜不能,人類社會才會一天比一天好。
(三)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①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③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④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⑤者;惡不孫以為勇⑥者;惡訐以為直⑦者。"(《陽貨》第一七·二四)
章旨
孔子和子貢討論君子之所惡。
注釋
① 惡音wù,厭惡。
② 稱人之惡播揚人的過錯。惡,音è,過錯。
③ 居下流而訕上在下位而誹謗在上位者。下流,下位,與今語"卑鄙下流"的意義不同。訕,音shàn,謗毀。
④ 果敢而窒果決勇敢但不通事理。窒,窒塞不通。
⑤ 徼以為知抄襲人說以為自己有智慧。徼,音jiāo,抄襲。知,通"智"。
⑥ 不孫以為勇把不謙遜當(dāng)作是勇敢。孫,通"遜"。
⑦ 訐以為直把攻擊別人的隱私當(dāng)作正直。
析論
君子追求仁義,善善惡惡,是是非非,所以君子也有討厭的人??鬃佑憛挼牡谝环N是"稱人之惡"的人,因為君子進(jìn)德修業(yè),不暇方人,何況是稱人之惡呢;第二種是"居下而訕上"的人,因為那是不尊重制度;第三種是"勇而無禮"的人,因為無禮則不得義理之正,最后會傷了禮義;第四種是"果敢而窒",果敢而不通事理,其殘害生靈、違背禮義,可以到無法想象的地步。子貢厭惡的第一種是"徼以為知"的人,因為剽竊是不誠實;第二種是"不孫以為勇"的人,因為"不遜"不是真勇敢;第三種是"訐以為直"的人,因為訐是為了私利,直是為公義??鬃铀鶇拹旱娜耸前褠旱隆⑹У嘛@現(xiàn)在外的人,子貢厭惡的是把惡德當(dāng)作是善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