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九龍不是一個傳說(3)

港澳往事 作者:陳啟文


二、海上龍舟,關于尊嚴的游戲

到了九龍,不到大海邊去看看是說不過去的。在九龍尖沙咀看海,我感覺比在港島的灣仔看海更好看,看得更清楚。尖沙咀,這個名字太形象了,它真的就像一只尖咀,把自己完全伸進大海里去了。香港文化中心和藝術館也就在這個尖咀上,從那兒向南端走不多遠,就是一個公眾碼頭,附近還有天星碼頭、海運大廈、鐘樓。有了這些參照物,在通向大海的路上,你絕對不會迷失方向。

就是這片海水把半島和港島隔開了。對于港島,她更像是一個海灣,對于半島,她更像一個海峽。隔海而望,一個現(xiàn)代化國際大都會就像從藍色海洋上直接生長出來的,而對她的打量,人類或許真的需要有一片大海來作為距離,才能感覺到她無言的、寬容的、廣亮的存在。這和你走進那個擁擠的、逼仄的、吵鬧的彈丸小島絕對是不一樣的感覺。而這片大海,她到底叫什么?維多利亞港,維多利亞海峽,維多利亞海灣,維多利亞女王,這無疑是英國人的命名方式,他們以大海的方式表達了那些遠離故鄉(xiāng)的殖民者對他們的祖國和女王陛下的思念和虔誠。她是否還有別的早已失蹤了的另一種命名?在這里,我總是有很多多余的追問,但卻又無從深究或不想深究。

聽說,——你可以把這當做九龍的又一個傳說,當年英國強逼清廷簽訂的那一紙拓展新界的條約就是在這海上的一條船上草簽的。大清國的龍旗和大不列顛的米字旗交叉懸掛,像一個世界的陰陽兩面。那位大清國的使臣,看上去又老又瘦,一襲寬大的官袍,腰系玉帶,但里面就像當時的大清國,只剩下一副空架子。不能說沒有一個討價還價甚至是寸土必爭的過程,我想,他也肯定不想當賣國賊,他肯定也有很深的屈辱感,但他最終只能低下僵硬地梗著的脖子。當他用羊毫筆和一筆纖秀的小楷簽字時,他是否有一種賣兒鬻女的感覺?對此,我依然不想深究。這一條約的簽訂,點燃了被劃入“新界”的中國老百姓的又一輪抗英起義。這種激烈的抗爭又注定只能是失敗的反抗,在百年云煙過后早已恍如傳說,但又絕對不是傳說。我在東莞雁田就見過當年的抗英義軍殘存的指揮部,也在新界看見當年中英兩國官員勘界后留下的界碑。用中英兩國文字刻下的碑文,依然可以清晰地辨認。被風雨侵蝕得渾身斑駁的碑石,卻異常堅固。正是這些石頭,把同屬一個祖國的土地,強硬地進行了分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