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其他國家的父母像中國父母那樣,為自己的孩子作出那么多的犧牲,同時又給他們那么多的要求。他們總喜歡把自己缺失的東西強行附加到孩子身上,并從小教育他們:這就是幸福。
中國的父母很容易有這樣的思維方式:把自己缺失的東西放大,強加于兒女的身上。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庭,兒女占用了所有的資源,理所當然地承擔起他們所有的希望。當資源付出到一定程度,這樣一場對兒女“愛的綁架”就開始了——如果不按照父母的計劃發(fā)展,他們就會失望,就會傷心,就會在心底偷偷飲泣。
很多父母一再告誡自己的孩子:“你的幸福就是我們的全部,只要你幸福,爸爸媽媽做什么都可以!”老實說,你覺得這是動力,還是壓力?
這個時候孩子的心智模式也被啟動了,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聽話,要孝順,讓父母傷心是罪大惡極的事情。七大姑八大姨也以同謀者的身份出現(xiàn),他們苦口婆心:父母把你養(yǎng)這么大容易嗎?他們吃苦受累還不都是為了你?你現(xiàn)在還不懂,以后就會明白了。
最終,這場“愛的綁架”一拍即合:兒女愿意為父母放棄自己的想法,進入父母為他們安排的萬事俱備的生活之中。父母已將這種生活在腦海里預演多年,到今天終于由你來實現(xiàn),他們感到無比欣慰。
今天你到任何一家婚介所,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為子女張羅相親的父母,子女到了適婚年齡卻仍孑然一身,而他們自己卻不著急,這可愁壞了父母,于是親力親為地替孩子物色合適的對象。隨便去一家培訓中心,會發(fā)現(xiàn)等待的家長比孩子還要多,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高考前的志愿填報,有多少人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報的專業(yè)?又有多少人的專業(yè)是由家長決定的?
父母為孩子苦心寫好一個人生的劇本,仔細打磨,多方求證,打理好所有演出成功所需的明暗規(guī)則,只等孩子上場表演,而他們則欣然地坐在臺下,等待為孩子的表演歡呼鼓掌。這是誰的成長?這是誰的生活?這是誰的幸福?
別人為你設計的生活也許什么都好,只是有一個缺點,那就是你不喜歡。你可能會享受幾天,然后忍受幾個月或者幾年,最后再選擇放棄自己或者放棄別人。
對于那些打著愛的旗號,試圖設計你的人生的人來說,不管他們的武器是循循善誘、苦口婆心諸如此類的情感攻勢,還是“外面的世界很無奈”、“社會很復雜”之類的恐嚇,你都要堅持過自己的生活。只有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你才會真正地幸福起來,而父母也會漸漸發(fā)現(xiàn),他們所堅持的只是讓你幸福的方式,如果你用著急的方式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幸福,他們也會真正感到快樂。
在今天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堅持自己的想法是一件需要勇氣但是絕對值得的事情。何必在別人寫好的劇本里扮著不喜歡的角色?何不自己當一回人生的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