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年齡因素:高血壓患病率與年齡呈正比

高血壓自我管理一本通 作者:楊佳


高血壓的患病率與年齡有很大關系,一般而言,年齡越高,患高血壓的比例也就越高,而且以收縮壓的增高為顯著特征。據統(tǒng)計資料表明,40歲以下的高血壓患者約占高血壓患病總數的10%,而40歲以上的患者約占90%左右。在65~69歲人群中,患高血壓的人數占到了34.8%,而到了80歲,患高血壓的人數在人群中的比例就上升到了65.6%。

老年高血壓患者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血壓容易波動。雖然我們每個人的血壓在一天中都會波動,但老年人的波動特別顯著。另外,老年高血壓患者還常伴有腦、心、腎等臟器功能受損的并發(fā)癥。一般來說,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癥狀是舒張壓正常,但收縮壓偏高。這一現象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年齡增長造成的動脈硬化,使得大動脈失去彈性,血液在收縮時對血管壁的壓力升高。而持續(xù)的高血壓又會加速動脈硬化的發(fā)展,于是,動脈硬化——血壓升高——動脈硬化,陷入惡性的循環(huán)中。

此外,50歲以上近80%的人群也飽受血液毒素的侵擾。年齡越大,疾病越多,身體受到的藥毒污染就越嚴重,凈化血液的能力也越來越差。于是血液中堆積了越來越多的毒素。這些血液垃圾沉積在血管中,使血管失去彈性,變得又脆又硬。一些脫落的斑塊形成血栓,像微型炸彈一樣在血管中四處游蕩。當血栓游走到心臟血管和大腦血管時,就會發(fā)生堵塞,于是,腦溢血、腦血栓、心肌梗死便發(fā)生了……

以上絕不是危言聳聽。雖然高血壓越來越像是一種老年病,但是我們不能把高血壓當做老齡化現象,從而放松了警惕。相反,由于老年患者的年齡較大,更加有可能出現嚴重的并發(fā)癥,更容易出現血管堵塞,從而危及生命。因此不論年齡大小,我們都應嚴格控制血壓。并且,對于老年人所用降壓治療的指標(即判斷高血壓與正常血壓的界限)應與中年人相同,或者在血壓低于中年人的血壓指標的情況下就應該開始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在《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老年人的降壓目標設定為收縮壓降至l50毫米汞柱以下,如果能耐受,還可以進一步降低。

有大量的證據表明,在老年人中積極地控制高血壓會比控制中年人的高血壓收效更好,對預防中風和冠心病的發(fā)生會更加有效。在對老年人中的輕、中度的高血壓進行治療后,因各種原因(不只包括心臟病和中風)引起的死亡率都會顯著降低;而對中年人的治療則沒有這樣的成效。

綜上所述,認為老年人的高血壓為正常性,表現并不值得治的觀點是錯誤的。經驗證明,高血壓更青睞那些一年都不體檢一次,都不測量一次血壓的人。所以,人到了“高血壓年齡”后,應該定期體檢,經常測量血壓值。

近年來人們還發(fā)現,兒童高血壓患病率也在逐年升高。目前我國11個兒童中就有1個是肥胖的。研究發(fā)現,許多青少年肥胖者的血管壁已出現了動脈粥樣硬化,而且一旦變胖,到老都難以恢復正常。另有研究發(fā)現,成人高血壓患者其實早在兒童時期,就已存在高血壓的高危因素,如肥胖、不健康飲食等。尤其是當6~9歲兒童血壓≥122/78毫米汞柱、10~12歲兒童血壓≥126/82毫米汞柱的時候,其成年后患高血壓的概率會大大增加。因此,防治高血壓,應該從兒童做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