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本可以在大周朝的撫養(yǎng)和大自然的慷慨給予下過著好日子,但經(jīng)周厲王這一折騰,好日子一下就沒了,只有到土里刨食了。而土里刨食對這時候的老百姓來說,只是副業(yè),種的那點(diǎn)糧食只夠換換口味而已。
老百姓就很不平,不平則鳴,就紛紛地議論起來。周厲王卻不讓老百姓議論,否則割舌頭、砍腦袋,老百姓只能“道路以目”,忍氣吞聲。終于,一群餓昏了頭的老百姓忍無可忍發(fā)起了城市暴動,叫國人暴動。國人相當(dāng)于城市平民,他們連地也不種,就是靠在山林川澤里打漁捕獵來填飽肚子的。周厲王的禁令,一下就把他們餓昏了,不想昏下去,那就造反。
國人一造反,周厲王就逃跑到一個叫“彘”的地方,到死也不敢露面。彘就是豬,有人以為是后人為了損人家而編的地名,其實(shí)不是,因?yàn)樨i在當(dāng)時并無貶義,是確有其地,在今山西霍縣境內(nèi)。
這時大周顯然衰弱了,軍隊(duì)吃不飽打不了仗,要么干脆就沒有什么軍隊(duì),不然,怎么幾個老百姓鬧事就管不了呢?這是中國有史以來老百姓的第一次鬧事。
周厲王跑了以后,一個叫“共”的小國的領(lǐng)導(dǎo)人被推舉出來主持朝政,這人名叫“共伯和”,他管事的這十幾年叫做“共和執(zhí)政”。到公元前828年,周厲王在彘地駕崩了,大家便立周厲王的兒子姬靜為王,這就是周宣王。
在國人暴動的共和元年之前,歷史記錄往往只有人物、地點(diǎn)、事情,時間卻很模糊。而從公元前841年起,我國的歷史不再是傳說,而有了確切的年代記錄。
周厲王的兒子上臺了,即周朝第十二代王周宣王。這是一位有作為的王,南征北伐,以武治國,國家又強(qiáng)盛了,史稱宣王中興。然而這種窮兵黷武式的中興反而令王權(quán)更加削弱,加之幾代以來積重難返,故此周王朝江河日下的趨勢難以逆轉(zhuǎn)。到了公元前789年,姜戎抗命,宣王御駕親征,卻在千畝大敗于姜戎,車徒盡損,想舉兵再戰(zhàn),恐兵力不夠,于是,親自料民于太原。料民者,將本地戶口按籍查閱,觀其人數(shù)之多少,車馬粟芻之饒乏,好做準(zhǔn)備,征調(diào)出征。料民畢,民已疲弱,無力再戰(zhàn)。此后,宣王又進(jìn)行了幾次小規(guī)模的征戰(zhàn),皆不勝。此時的大周是要錢沒錢、要兵沒兵,已衰弱到家了。
鄭國就是在宣王手中開始立國的。宣王登基后,勵精圖治,立志中興,為了擴(kuò)大王室勢力,從家族中選拔能助其中興的人才,看中了同父異母的小弟弟姬友。周宣王在即位后的第22年,即公元前806年,把姬友封到王畿之地槿林(今陜西華縣東)為鄭伯(三等諸侯國),建立鄭國,這是西周王朝最后一個分封的諸侯國。姬友史稱鄭桓公。自此始有鄭國。
鄭桓公姬友,分封到鄭時已33歲。而他的封地面積很小,這是可以理解的,此時周王室已經(jīng)衰微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掌有的國土十分有限,能給他擠出一小塊已經(jīng)是不錯了。國土雖小,鄭桓公卻是個很會來事的人,他對治下的老百姓很是寬厚仁慈,結(jié)果受到了舉國上下的一致?lián)泶?。消息傳到京都,這時周宣王已死,其子周幽王在位,就把鄭桓公調(diào)入京都,封為司徒,總攬?zhí)煜鲁屗帐按笾艿倪@個爛攤子。
本來,周幽王繼承的這個大周朝已經(jīng)是一個衰弱到家的王朝,成為敗絮,徒有金玉其表的強(qiáng)盛,可這個周幽王更給這種局勢雪上加霜,因?yàn)樗栌?,或者他故意要加速這個王朝的滅亡。為什么?可能他等待這個王位太久了吧,心理有點(diǎn)變態(tài)。
這個周幽王就是怪,老媽姜后死了,他竟然也面無戚色。其實(shí)也不怪,50多歲的小老頭宮涅太子終于成了天子周幽王,天下是自己的了,自己最大,想干啥就干啥,可老媽姜后卻老管他,動不動就對他說三道四,煩不煩?現(xiàn)在老媽姜后這一走,自己才能享受那真正的自由,才能真正地想干啥就干啥,誰也管不著!因此,老媽姜后走了,周幽王不悲反喜。
幽王命他所寵信的近臣走遍天下,盡尋好酒好肉,整日飲酒食肉,再盡尋好玩的去玩樂,然后廣征美女供其泄欲。幽王以為自己這個老太子等了五十多年了,要盡情地享受,把失去的光陰找補(bǔ)回來,就奢侈再奢侈,生活真是美好無比。
如果有人來打擾幽王這美好的生活,就遭到嚴(yán)厲打擊,比如右諫議大夫褒珦勸諫了幾句,就把褒珦送入了監(jiān)獄。三年后,兒子洪德進(jìn)獻(xiàn)美女褒姒,才把老爸褒珦換出。幽王見美人儀容嬌媚,流盼之際,光艷照人,大為歡心。自此幽王與褒姒坐則腿疊腿,立則肩并肩,飲則交杯,食則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