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2.俾斯麥--不是只有鐵和血(32)

十個人的德意志 作者:孫世龍


1875年夏天,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地區(qū)的斯拉夫基督徒發(fā)動起義,反對信仰伊斯蘭教的統(tǒng)治者,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緊挨著巴爾干半島,又對這地方虎視眈眈的奧匈帝國盡管和起義者都是基督徒,但是因為擔心自己境內(nèi)的斯拉夫人也趁機鬧事,引起連鎖反應(yīng),就宣布支持土耳其。

到了1876年,波黑危機越演越烈。保加利亞也起義反對土耳其,而英國為了遏制同樣是斯拉夫人的俄國,就宣布支持土耳其。有了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撐腰,土耳其膽子大了很多,一下子屠殺了保加利亞起義者三萬多人。

看到土耳其這么窮兇極惡,6月30日這天,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國家同時向土耳其宣戰(zhàn)。俄國盡管因為害怕英國而不敢直接參戰(zhàn),但是也有4000多青年志愿者,帶著大量的錢和裝備趕到巴爾干去助戰(zhàn)。

1877年6月,看到巴爾干的斯拉夫小兄弟們打不過土耳其,而且英國人也沒啥動作,俄國就宣布參戰(zhàn),波黑危機就此升級成俄土戰(zhàn)爭。7月19日,俄軍攻克巴爾干山脈希普卡山口,12月10日,再克保加利亞北部重鎮(zhèn)普列文,土耳其被擊潰。

看到土耳其快撐不住了,1878年1月,英國國會批準軍費600萬英鎊,準備公開援助土耳其??墒沁@份援助來得晚了點,到了1月底土耳其就已經(jīng)真的撐不住了,和俄國簽了個停戰(zhàn)協(xié)定,3月3日,簽訂了《圣斯特法諾初步和約》。

在這次兩年多的巴爾干危機里面,俾斯麥領(lǐng)導(dǎo)的德國基本上就是在袖手旁觀。當時的國際局勢太復(fù)雜,德國怎么表態(tài)都可能有風險,而且巴爾干半島本來也該歸自己的小兄弟奧匈帝國照顧,德國沒必要直接插手。

不過,如果認為俾斯麥真的對巴爾干危機一點想法都沒有,那也太善良了。1878年2月19日,俾斯麥在國會里回答議員們的提問時說,對于俄國和英國之間的危機,“和平調(diào)解不是對糾紛的裁決,也不是仰仗我們的實力去說三道四、指手畫腳,我們當然要表現(xiàn)得謙虛些……我們應(yīng)該扮演一個真正想把買賣做成的誠實的掮客!”

--也就是說,俾斯麥要等時機成熟之后再出面調(diào)停,借此提高德國的國際地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