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前后,俾斯麥親自去了趟法國,面見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我在后面會說到,拿破侖的這個侄子搞經(jīng)濟,搞內(nèi)政,還有欺負欺負大清國什么的都是個好手,就是在政治上比較弱智。俾斯麥告訴拿破侖三世說,只要法國在普奧戰(zhàn)爭期間保持中立,那普魯士就“不反對”(注意只是“不反對”,而不是“支持”)法國吞并盧森堡和萊茵河一帶的德意志小邦。拿破侖三世聽得眉開眼笑,當即滿口答應下來。
俾斯麥又在4月8日這一天,跟也正在努力統(tǒng)一全國的意大利國王簽訂條約,規(guī)定如果普魯士在3個月之內(nèi)同奧地利開戰(zhàn),那意大利王國也必須同時向奧地利宣戰(zhàn),只要奧地利不歸還威尼斯,意大利人就不能同它講和。
意大利王國本來惹不起奧地利,不想簽約,但俾斯麥要挾說,如果國王不同意簽約,那普魯士就去援助加里波第和馬志尼那兩個不歸這個國王管的民間統(tǒng)一力量領導人。到時候就不只是惹不惹奧地利的問題了,只怕連意大利國王自己的位置都保不住。意大利國王左思右想,覺得自己雖然惹不起奧地利,但更惹不起俾斯麥,就只好答應了下來。
到這時為止,俾斯麥已經(jīng)把國王、議會和列強都搞定了,但是奧地利皇帝的精神狀態(tài)還比較正常,于是他就指使手下繼續(xù)到荷爾施泰因煽風點火。荷爾施泰因的“人民群眾”也就隔三差五請個愿,鬧個事,把奧地利搞得焦頭爛額。
奧地利跟荷爾施泰因不接壤,中間隔了個普魯士,所以出事之后總是慢半拍。一來二去把奧地利皇帝也搞煩了,他就向普魯士提出來,干脆把荷爾施泰因交給普魯士吧!交換條件嘛,還記得當年被腓特烈大帝搶走的西里西亞嗎?把那地方還給俺中不?
俾斯麥當即表示,《加斯泰因條約》墨跡未干,奧地利就想毀約!分明是蓄意挑釁!是可忍孰不可忍!到了5月7日,俾斯麥又莫明其妙地遇刺了。那個刺客拿著手槍,緊挨著俾斯麥連開四槍。可是這個刺客的技術明顯不靠譜,這么近的距離居然連俾斯麥的衣服都沒打著。
聽到俾斯麥遇刺的消息,柏林市民群情激奮,一致認為這個不靠譜的刺客是奧地利派來的,紛紛涌向宰相官邸表示慰問。俾斯麥一下子從鐵血宰相變成了人民心中的好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