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國王康拉德三世自己倒是有個兒子,不過當(dāng)時才6歲,挑不起這副擔(dān)子。于是,根正苗紅、年富力強(qiáng)的紅胡子就成功當(dāng)選德意志國王,稱為腓特烈一世。
說到“腓特烈”這個名字,又得插幾句話了:
“腓特烈”是個典型的德文名字,不過現(xiàn)在一般把這個詞翻譯成“弗雷德里希”,而只把“腓特烈”這個詞用在歷史上的那些帝王的身上。比如,現(xiàn)在大家在教科書里看到的都是“弗雷德里希。恩格斯”,沒有人叫那個大胡子“腓特烈。恩格斯”的。但光是在德意志歷史上的那些國王和貴族們當(dāng)中,腓特烈就層出不窮了。所以我必須要多說幾句話,力爭把這些腓特烈們的關(guān)系給搞清楚:
歐洲跟咱們中國一樣,都講究個尊敬祖先,不過兩個地方尊敬祖先的方式不一樣:咱們這里講究的是“避諱”,就是說后代不能跟前代重名。直到現(xiàn)在,砸爛孔家店之后差不多快一百年了吧,也沒見有哪個中國人跟他爺爺他爸爸重名的。歐洲正好相反,要體現(xiàn)尊重,就要把祖先的名字時時刻刻掛在嘴邊上,除了用祖先的名字命名條大街命名個宮殿之外,起名字最好的辦法也是跟他爺爺他爸爸重名。老爹叫查理,那自己也叫查理,將來生了個男娃還叫查理。
當(dāng)然,重名太多容易犯暈,生前還好辦,畢竟?fàn)攷讉€的臉長得不一樣,可死了以后,后人們就要犯難了。為了區(qū)別這么多重名重姓的,他們就想了個簡單的辦法--排號:老爹是家族歷史上第一個叫查理的,那就叫他查理第一,自己呢就是查理第二,將來的兒子叫查理第三。比如法蘭西的國王們,就從路易第一一直排到了路易十八。
還沒說完,這個“路易第n+1”還未必是“路易第n”的兒子--他們可能是祖孫,中間隔了個“夏爾第m”;他們還可能啥關(guān)系都沒有:“路易第n”死后絕嗣,這個“路易第n+1”是從別的國家過繼過來的,等等等等。
夠亂的吧?不過,跟德意志一比,法蘭西國王們的排號絕對算得上直截了當(dāng),簡單明快。
--法國的那18個路易,不管是不是親生父子,有沒有血緣關(guān)系,好歹都是國王,大家的頭銜都一樣,所以可以直接按自然數(shù)排序。
德意志就不行了:由于像紅胡子的叔叔那樣,很多家族都在政治上要求進(jìn)步,想盡一切辦法從伯爵到侯爵,再到公爵再到國王這么一路晉升上去,最后有一家人甚至當(dāng)上了皇帝,像法國那樣簡單地排號就不行了。
那他們怎么辦呢?
就像這個紅胡子腓特烈。作為施瓦本公爵,他是他們家第三個叫腓特烈的,所以叫“施瓦本公爵腓特烈三世”,但是當(dāng)上國王之后,做為第一叫這個名字的國王,他就改稱“德意志國王腓特烈一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