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業(yè)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聽國學大師講人生智慧 作者:逸儒


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則世緣易墮;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則空趣難持。

——《省心錄》

出世、入世本是佛學語言,但這種精神并非佛教專有,道家、儒家都有類似的理念,只是因佛教聲望而為人熟知。南懷瑾在《宗鏡錄略講》里說,出世和入世是佛法大乘的精神道理所在,要想出世,必須曾深入世間,透徹人情世故,洞悉世間理法,然后才能談出世,修煉跳出世間困擾的出離心;入世,往小里說是要創(chuàng)造事業(yè),往大里說就要濟世救人。沒有出世的真精神、真心性,就談入世的圣人事業(yè),容易被世間因緣牽引墮落。

南懷瑾教育弟子修煉理想人格,就是用孔孟的處世方法,學道家的逍遙功夫,參佛家的理性奧義,在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后,出世成佛,入世己立,乃至立人而及天下,成為有用之人,能為他人不能之事。他在《狂言十二辭》中以亦莊亦諧的筆調(diào)說:“以亦仙亦佛之才,處半鬼半人之世,治不古不今之學,當談玄實用之間,具俠義宿儒之行,入無賴學者之林,挾王霸縱橫之術(shù),居乞士隱淪之位。譽之則尊如菩薩,毀之則貶為蟊賊。書空咄咄悲人我,弭劫無方喚奈何?!蔽覀儾环翆⑵湟暈橄壬淖援嬒瘛?/p>

2005年9月,李敖來到北京法源寺參觀,有記者追問李敖:出世和入世相比較,更喜歡哪一個?后者巧妙地迂回:“能入世才能出世,反過來也一樣。”李敖的回答就是要二者兼顧,不分彼此。所以他反對在入世之前就出世。四大皆空也不僅是跑到廟里當和尚,低眉合什,念念有詞,如果只是那樣,那他就是個自私的家伙,沒有真正地解脫,也談不上真正的人生。

他主張要從出世以后再回到入世,“看破紅塵”以后再回到紅塵,經(jīng)過一次升華而達到返璞歸真,如此才會“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yè)”。為此,他十分崇拜具有這種境界的高人——王安石,因為他努力救世,不計得失,進退疾徐,從容無比,是具有真佛心的特立獨行者、大丈夫。

王安石寫過一首題目為《夢》的七絕詩,詩中這樣寫道:

知世如夢無所求,

無所求心普空寂。

還似夢中隨夢境,

成就河沙夢功德。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王安石認為人生如夢,并無可求,所以他心如止水,什么都不追求。但在一個境界與另一個境界的跳躍間,他為世間留下數(shù)不清的功德。所以,李敖會感慨:這種境界才是深通佛法的境界,這種人才是先出世再入世的智者、仁者、勇者。

其實,王安石早年勇于救世,對強調(diào)出世的佛教并不認同,后來經(jīng)過反省,始悟進退出入之理,不可妄分高下。所以他才會在《讀〈蜀志〉》一詩中評說劉備之不足。劉備于亂世之中立志救國,對許汜“求田問舍,言無可采”,認為他不知憂國而忘家,沒有救世之意。但王安石慧眼獨具地看到:三家逐鹿,于身于世并無好處,世人只知入世而不知出世,結(jié)果徒自勞苦,有失高明。

佛門的精神是先把自己變得虛妄,領(lǐng)悟“空”的真諦,在一無可戀、一無可惜后從頭再來,把妄成真,死去活來。出世以后再入世,就是“看破紅塵”再回到紅塵,所謂目中有身、心中無身,這才是真正修成正果,而王安石等高人都到了這種火候,哪怕最后以殺身成仁成其一舍,也要此夢成真、此生不枉。

沒有入世的腳步,就登不上出世的峰巔,難脫世俗,身心囹圄;缺乏出世的眼光,則看不透人世的風云,難享人生,不得悠閑。若合二者之長,當以出世之精升華于入世之體,以入世之業(yè)促進出世之義。做到此種境界的人不多,弘一法師算得一個,其傳奇一生以出世與入世為界分為兩段,而這兩段之間又是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之前是風流才子擅長音律詩畫,瀟灑多情懷擁如花美眷,后來終于皈依佛門,成了一代宗師。

在入世之時就有出世的意識,所以他的為人超凡脫俗,他的藝術(shù)清新雅致。選擇出世,他找到入世生活的自然歸宿,所以能持守清苦,自得其趣。朱光潛先生說弘一法師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yè)”,因為他出世并非不問世事。如在抗戰(zhàn)期間,他鮮明地提出了“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的主張。所以,他出世并非厭世,也非逃避,只是對詩意棲居人生境地的一種追求而已。 難怪張愛玲會感嘆:“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的圍墻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說過“中國的圣人都是既入世又出世的”,其實外國的圣人也多是如此,比如印度的圣雄甘地。甘地是印度人中的青年才俊,活得很瀟灑,但在英國人看來他就是三等公民,所以會被英國人車長從火車一等車廂拋出來。這讓甘地猛然覺醒:個人尊嚴與國家尊嚴密切相關(guān),覆巢之下絕無完卵。在樹立了爭取印度獨立自主的遠大目標后,甘地決心放棄個人安逸,扔掉西裝革履,換上粗布拖鞋,不吃山珍海味,只吃素菜粗糧,與百姓打成一片,激起人民的共鳴。甘地能夠出世,甘于過苦行僧的生活而不覺苦,他又有入世的抱負,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之心來普度眾生。主動絕食與不怕坐牢是甘地制勝的兩件大法寶,雖然他日益瘦弱,但人民卻逐漸壯大,終于贏得祖國的自由。

當今社會紛繁復(fù)雜,既不能入世太深,也不能超脫出世,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業(yè),就會事半功倍。 “以出世的態(tài)度做人,以入世的態(tài)度做事”,不妨將此言視為你的人生指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