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們不信,就把她母子放出牢房。說也奇怪,一出牢房,孩子果然停止了哭啼。為此,看守們不得不給周惠年延長了一點放風的時間。難友們都夸這孩子:這么小就知道通過斗爭贏得自身的權利。聽著難友們的說笑,周惠年心頭掠過絲絲欣慰。
1935年夏季,周惠年和夏娘娘等又被轉送到國民黨蘇州反省院。這里的食宿條件比上海、南京要好一些。在這里,基本上沒有什么刑訊,國民黨主要是試圖通過政治勸說等軟手段,使共產(chǎn)黨人變節(jié)或聲明脫離中共。
在這里,周惠年看到了叛徒顧順章的妻子。顧的這位妻子,是國民黨特務聞知顧原來的妻子張杏華被殺后,為了籠絡他而給他介紹的,叫張文琴,年輕貌美。顧順章叛變后,因指認和協(xié)助國民黨特務抓捕了中共的幾位重要領導人,而且在勸降中共上海中央局數(shù)位領導人過程中起了不小的作用,頗受陳立夫重用。但顧看不起自己的頂頭上司徐恩曾,并對徐壓抑控制自己十分不滿,暗中同軍統(tǒng)頭子戴笠勾搭;還發(fā)牢騷說國民黨、共產(chǎn)黨都有缺陷,要組建一個新團體。這都是中統(tǒng)所不能容忍的,于是徐恩曾以顧順章組建第三黨的罪名,派人將他槍斃了。
在蘇州反省院,有些意志薄弱者經(jīng)不起敵人的軟硬兼施,在悔過書上簽了字,背棄了昔日的信誓。因此,監(jiān)獄方面很想在夏娘娘、周惠年這拖兒帶女的老媼少婦身上下一番功夫,使之按照國民黨當局的意愿“省悟”。無奈這因革命而組建的“家庭”祖孫三代軟硬不吃,依舊以被捕時的那一套言詞相對。反省院的官員和看守們氣急敗壞地稱這“一家”四口為“老共產(chǎn)、中共產(chǎn)、小共產(chǎn)、未共產(chǎn)”。
囚禁的生活是令人窒息的,但被關押的堅定的共產(chǎn)黨人的信念卻是一致的。放風的時候握一握手,交換著信任勇氣;隔著牢門相對一望,傳遞著關切真誠。他們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在特殊的環(huán)境下結成戰(zhàn)斗的集體。這個集體,能使每一位成員,永葆旺盛斗志,充滿樂觀豪情。因此周惠年感覺到:她并不是孤軍,不是一個人、“一家子”同敵對的營壘抗爭,團體、組織依然在她身旁。
成年人對囹圄的磨難,是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的,而這種磨難對天真爛漫的孩子就顯得異常殘酷。政治囚徒們之所以成為囚徒,正是為了明天、為了孩子們不再受今天的磨難,因此他們都竭盡所能地呵護、保護牢籠中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