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服務于精英的手工生產(1)

中國藝術與文化 作者:(美)杜樸


沒有強大的經濟基礎不會出現城市的發(fā)展和軍事的變革。東周時期,采邑和鄉(xiāng)村小規(guī)模、自給自足的本地經濟轉變?yōu)橐揽可a和貿易的區(qū)域經濟。鐵器生產開始出現,國家控制的金屬貨幣廣泛使用。大小國家通過征召農民入伍和稅收控制域內民眾。土地私有出現,最初作為采邑的城市發(fā)展為市場和生產中心。區(qū)域經濟依賴對自然資源的開采、集中于城市的大規(guī)模生產、專業(yè)化分工及地域間的貿易。例如,齊國以漆器、絲麻、織染、制鹽、海鮮,甚至奇石而聞名;楚國出產木材和獸皮,以及銅、金等礦產;吳越兩國則以劍著稱。

奢華的生活方式

服飾

精英身份的標識——服飾、佩飾、武器、車馬等——使他們區(qū)別于大眾,此時期的文獻提供了這些特權的豐富證據,考古發(fā)掘令許多實物公諸于世。事實上,盡管非精英人物更為普遍,圖畫和雕像也描繪了一些精英人物。男性精英的典范被視為“君子”,德才兼?zhèn)涞母呤揩@得了精英地位,使其有資格領導他人并從中獲益。對道德品質的強調自孔子時代(傳統(tǒng)上認為公元前551-前479年)興盛,此后諸多思想家做出論述。君子應掌握“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這六項技能包含了社會生活和禮儀的規(guī)范、將士所需的武藝和文官所需的實際才干。

服飾的實物很少發(fā)現,但幾件小雕像提供了當時的衣著信息。中山王墓出土的一件男性立人俑燈具展現了很完整的衣飾(圖3-9),考慮到他照看的動物,此人等級不可能很高,但衣著雅致。這個雕像站在方形底座上,長袍的斜襟和底擺露出夾衣和鞋,外袍從左至右在胸前交疊,被腰帶束緊,寬大的袖口懸垂。頭部由銀制成,黑色石頭嵌作眼睛,面部光潔,僅留有整齊的胡須。長發(fā)挽至腦后,以發(fā)簪束起,露出前額,頭上系了一頂小帽。

這種服飾在戰(zhàn)國時期的城市精英中可能很普遍,此時分開的上裝(衣)和下裝(裳)被單件外袍(深衣)取代。衣服的剪裁相當多樣:長袍筆挺或肥大,袖子可寬可窄,衣料的質地和顏色也很繁多。身穿長袍的王侯和貴婦自然不便從事體力勞動,此外,服飾是展示豐富色彩、華麗圖案的現成場所,因而也表明地位和財富。湖北江陵(楚國都城區(qū)域)附近的馬山一小型墓葬中出土了這種服飾,該墓年代為戰(zhàn)國中期,公元前4世紀末,墓主屬于士階層的女性。死者身著多種絲織品,包括長袍、單衣、裹腿、鞋、帽。除了剪裁的衣服,墓中還有刺繡精美的絲織品(圖3-10),細致的針法描繪了鳥獸和抽象紋樣交織的復雜圖案。圖3-10中展示的局部出自一件布滿交織圖案和斑紋虎母題的輕薄長袍,仔細觀察,圖案本身包含了龍和鳥,其身體以多種針法處理。成對的虎因其強烈的色彩和條紋而醒目,置于纏繞的圖案中,輪流以面對面和背靠背的側面像出現。對由真實和虛構動物元素組成的復雜圖案的喜好在這一時期的多數藝術中普遍存在,包括銅器、漆器和玉器。

如此華麗的衣服要輔以飾品,如玉石項鏈、玉佩和金屬帶鉤。帶鉤在此時期墓葬中普遍存在,有各種形狀和尺寸,從可能用于系領襟的小扣到束腰帶的較大帶鉤。戰(zhàn)國時期皮帶使用增加,是中原人對周邊“蠻族”的效仿。此處展示的例證實際為鐵制、錯金銀,圖案是纏繞的龍和鳳(圖3-11)。此帶鉤重0。7公斤,長48厘米,該會繞過佩戴者的大部分前腰,也出自江陵的一個墓葬中,墓主為擁有較高地位的男性。銅帶鉤常飾以綠松石等,有些還鑲玉鎏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